第七章 通向战争之路 第三、四节(摘)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第四节 进军东方
/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一
捷克斯洛伐克是民主政权,发展前景好,德意志民族是其人数最多的少数族裔
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欧洲仅存的几个民主政权之一……它的发展前景很好,有望在未来形成强大的工业基础。但和其他脱离哈布斯堡旧王朝独立的国家一样,捷克斯洛伐克内部也有大量少数族裔,其中最大的一支是300万之众的德意志民族……差不多9/10的德意志人在处理公务时仍然使用母语……德意志人的政党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联合政府。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经济危机和纳粹党的上台摧毁了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的和平共存,苏台德德意志党受柏林资助,施行分离主义政策
30年代初,两大因素一起摧毁了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相对和平的共存局面。第一个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到1933年,德意志人已经占了国内失业人口的2/3……这时候,第二个因素出现了,那就是纳粹党在德国掌握了权力。在重整军备政策的影响下,德国经济开始复苏,而这时捷克的德语人口还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于是很多绝望的苏台德德意志人开始关注第三帝国。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苏台德德意志党……的领导人是学校老师康拉德·亨莱因(Konrad Henlein),1933年初入党、曾经参加过德意志民族主义一极端主义组织(当时均已被禁)的成员给他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到了1937年,希特勒在外交上的成功使他们占了上风……那时柏林也在向苏台德德意志党的金库输血。德国政府凭借自身的金融影响力迫使亨莱因施行分离主义政策,苏台德地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日益疏离。 引自 第二节 建立大德意志 二
捷克人与苏联和法国结盟,英国相对保守
捷克人的确是和苏联结盟了,但他们很快发现和苏联的一纸盟约实际上根本就没什么用处。其实,更重要的是和法国签订的条约,它保障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如果法国前来援助捷克,那么英国一定也会出手……当时的英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政府的全球战略是帝国利益优先,而英国在欧洲并没有直接利益,于是欧洲的战略地位只能退居其次。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德意达成《慕尼黑协定》,张伯伦声称问题已解决
1938年9月29日,会谈于慕尼黑召开,捷克人没来,他们也没获得邀请……英法德意四强……最后于1938年9月29日达成《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第二天,张伯伦要希特勒签一份声明,承诺英德之后再也不会走向战争。希特勒对此没有异议,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看起来张伯伦是真正相信他以各方都满意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包括捷克人在内。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人普遍忧心战争爆发,也因《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松了一口气
英国人感到松了一口气,德国人同样如此。从5月份开始,德国国内民众一直普遍担心战争爆发……甚至连党卫队保安处都承认民间在《慕尼黑协定》签署之前患上了“战争精神病”。“人们不停地说对手很强,失败主义情绪开始出现,最后升级为强力指责‘第三帝国的冒险政策’。”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但希特勒对结果并不满意,他对民众不想打仗感到失望,声称需要让人们相信战争是必需的
但是希特勒对结果并不满意……他非常讨厌戈林的干涉。从此以后,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淡,而在慕尼黑协商过程中基本被排除在外的里宾特洛甫由此得势。同时,站在希特勒一边支持开战的希姆莱也进一步得宠……尽管第三帝国不断劝说德国人打仗有好处,但多数国民还是不想打仗。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11月10日……希特勒在和一些关系很近的德国出版社代表会谈时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他说,出版社的责任就是要让人们相信战争是必需的。在媒体的影响下,人民应该无条件信任领袖政策,即使里面包括战争。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三
1938年10月1日,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1938年10月1日,德军跨越边境线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亨莱因苏台德德意志党的支持者兴高采烈地站在街道两旁,在德军士兵走过时向他们祝贺。欢呼人群在士兵行进的道路上铺了鲜花,还拾起胳膊行纳粹礼。不过,不支持纳粹主义的人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情绪。在9月份,超过2.5万人从苏台德地区逃到捷克人占多数的地区,这些人多数是捷克人。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受《慕尼黑协定》影响,周边国家也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轴心国出手干预,英法完全没有参与
《慕尼黑协定》也对周边小国放出信号,暗示它们也能从捷克斯洛伐克这块大蛋糕中分一块。1938年9月30日,波兰军政府要求割让捷克斯洛伐克北部边境切申(Teschen)附近的一片狭长土地,那里有相当数量的波兰语人口。这时捷克人已无选择,只能同意。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而在捷克斯洛伐克南部边疆,海军将领霍尔蒂治下的匈牙利威权政府要求一长片马尔扎(Magyar)少数族裔主导的土地。不过,匈牙利军队并没为侵略做好准备,所以匈牙利人选择了协商……最后意大利人出手千预。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完全没有参与这一系列协商,这两国的缺席已经再清楚不过地证明轴心国集团在中东欧拥有的巨大影响力。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3月斯洛伐克和捷克相继成为德国的保护国
在名存实亡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关系很快就因为财政资源分配问题而迅速恶化……捷克人误以为斯洛伐克人会宣布独立,于是1939年3月10日布拉格派出军队占领了布拉迪斯拉发。这样一来,斯洛伐克领导人就不得不飞往柏林,和德国人展开了一系列紧急磋商……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议会宣布独立。第二天,多瑙河上的德国军舰将炮筒瞄准了布拉迪斯拉发的政府大楼,于是斯洛伐克领导人非常不情愿地邀请第三帝国保护他们免遭捷克人侵略。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眼见自己的国家分裂在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埃米尔·哈查(Emil Hacha)带着自己的外交部长弗兰兹谢克·柴瓦科夫斯基(Franzisek Chvalkovsky)飞到柏林求见希特勒……希特勒说,德军已经在行动了。当戈林加上一句,说德军战斗机已经准备在几个小时之内轰炸布拉格时,年老多病的捷克总统直接晕倒了……1939年3月15日早晨不到4点,捷克总统签署了一份文件,同意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德国的保护国。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三
德军抵达布拉格,捷克人不满
早上6点德军已经跨越了德捷边境,9点抵达布拉格。这一次,沿途没有为他们撒花的人,只有部分闷闷不乐和充满怨恨的捷克人不时举起拳头表示抗议。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经济被接管
犹太人的企业被立即没收,财产直接转移给德国企业。捷克的黄金储备也被收缴……与此同时,德国人也迅速引进了国内已经采取的措施来征召和调配劳动力……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民众间的怀疑情绪扩散
直到不伤一兵一卒占领捷克的消息传来,人们才开始称赞希特勒的胜利……不过对这件事的怀疑情绪也开始愈发扩散。这是希特勒迄今最不受欢迎的一次胜利。“上一次我们也是一路凯歌,”一个工人回想起一战中的宣传时讽刺道,“最后还不是一败涂地。” 引自 第三节 强取捷克斯洛伐克 /
第四节 进军东方
一
纳粹德国强取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宣称将保卫波兰,但希特勒不认为英法会采取行动
英法一边加倍努力重整军备,一边继续和波兰人展开密集谈判……张伯伦随后发布公开保证,称如果波兰的独立受到威胁,英国将会站出来保卫波兰。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模糊不清的保证、张伯伦一贯的模棱两可……希特勒深信,英法不可能采取实际行动。希特勒认为,英法领导人都是没种的胆小鬼。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德国展开外交组合攻势,与多国签订条约,切断波兰可能获得的支持
德国仍然展开了外交组合攻势,确保切断波兰可能获得的任何支持。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的联盟升格为所谓《钢铁条约》(Pact of Steel),同时德国还和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丹麦达成了互不侵犯共识。1939年3月,德国和罗马尼亚签订协议,如果发生战争,德国将能够获得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德国还和瑞典与挪威也达成了类似的贸易协定(但不像罗马尼亚那样一边倒),获得了两个国家的铁矿资源。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最出人意料的突破来自莫斯科……1939年6月6日,希特勒在演讲中不再习惯性地指责世界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了,而是把西方民主国家锁定为攻击对象。在幕后,里宾特洛甫着手推动和苏联人签署正式协定。斯大林在1939年3月10日发表演讲,对此表示鼓励。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1939年,斯大林处境艰难。在过去几年里他在高级将领、兵工厂厂长和高级军官中开展了暴力清洗活动,导致整个政权高层之中有直接作战经验的人少之又少。能干的技术专家被逮捕和杀害的达数千人。苏联的军事准备十分薄弱。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8月23日里宾特洛甫迅速赶到。第二天早上的头几个小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Nazi-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正式签订。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结成联盟。从希特勒的角度看,德国入侵波兰必须要取得苏联默许,否则入侵波兰可能成为一场噩梦的开始:德军又将在一场欧洲全面战争中两线作战。而从斯大林的角度看,和德国结盟既给了苏联喘息的机会,又使英法德三大欧洲资本主义强权自相残杀、自我毁灭的诱人前景成为可能。此外……秘密条款则划分了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同时,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意识到了条约不可能如纸面上所说,维持长达十年之久(实际上连两年都没有)。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共产党人因此为难,纳粹分子也有怀疑,但很多人意识到苏德结盟只是权宜之计
当时,全欧洲的共产党都感到十分为难……很多人最初加入共产党,是因为他们把共产党看作反对法西斯敌人的最佳保障……一些纳粹分子也怀疑签订《条约》是否明智。反共一直是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原则,现在看起来希特勒好像是背叛了它……不过很多人也意识到了和苏联结盟只是权宜之计。“元首干得漂亮。”戈培尔在日记里写道。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武装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清晨4点45分,德国战舰“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号向维斯特布拉德的波兰驻军和军火仓库开炮。俯冲轰炸机也在城市低空盘旋。波兰的铁路和邮政官员遭到当地德国警察的袭击,很多地方出现了枪声……德国武装部队打开了德波边境上的所有关卡,向波兰领土长驱直入。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三
英法均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均被拒绝
1939年9月3日早上9点,亨德森向德国的外交部递交了正式的最后通牒德国人须在两小时内同意停火并退兵,否则英国将向德国宣战。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德国人早就准备好了一份冗长的回复,于最后通牒过期的那一刻即11点稍晚时候交给了亨德森。在回复中,德国再次强调它想要的只是修正不公平的《凡尔赛和约》……当天中午,法国人也发出了一封内容类似但篇幅稍长的最后通牒。这份最后通牒也被德国拒绝了,但德国保证自己没有侵略法国的意图。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此时此刻,张伯伦已经通过广播向英国人民宣布,由于德国没有对最后通牒做出满意答复,“我们英国现在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我的一切努力,”张伯伦在稍晚时候告诉下议院,“我的一切期望,我在我的公共生活中信奉的一切,都已被碾得粉碎。”刚到下午时,希特勒向全德发布了一连串声明,通告了英国对德宣战的消息。希特勒告诉德国人民,他已经尽一切努力保卫和平,但是英国的好战分子就是不允许。要怪罪的不是英国人民,而是他们的犹太寡头领袖。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德国民众对战争爆发感到失望
战争的爆发在民众中引发了普遍的失望情绪……9月3日中午,威廉·夏伊勒站在威廉广场,和在场约250人一起听到了广播有关英国宣战的消息。“当广播播完的时候,”他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他决定再去看看其他人的反应。“我走上街头,”他说,“人们的脸上尽是震惊和沮丧……我相信,1914年战争爆发的第一天,柏林的确曾经陷入狂喜。可是今天,没有兴奋,没有欢呼,没有庆祝,没有鲜花,没有战争狂热和歇斯底里。”1939年9月,1914年的传奇精神并没有再现。鼓动德国人憎恨新敌人的宣传攻势已然失败。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这是一场种族征服、奴役和灭绝的战争
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种族征服、奴役和灭绝的战争。“你的心必须抹去慈悲,”希特勒在1939年8月22日告诉他的将军们,“要狠一点!真理在强者手中!8,000万人民必须赢得他们的权利!他们的生存必须得到保证。这是最残酷的战争!”战争一触即发。而对卷入这场战争的几百万人而言,等待着他们的是野蛮和残酷,死亡和毁灭。 引自 第四节 进军东方
65人阅读
PAINTwith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章 走向种族乌托邦 第四节(摘)
第四节 碎玻璃之夜 一 所谓的导火索 赫舍尔·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是个17岁大的波...
-
第七章 通向战争之路 第一、二节(摘)
第一节 从弱小到强大 第二节 建设大德意志 / 第一节 从弱小到强大 一 30年代中前期,德国获...
-
第七章 通向战争之路 第三、四节(摘)
> 查看全部1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