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秘密语言》摘录
Chapter 1:树木的语言 科学家发现,在短短几分钟内,附近所有的金合欢都会有苦味。草食动物知道了这点,便本能地到一段距离外才会继续吃叶子。令人好奇的是,其他金合欢是如何知道威胁迫近了呢?答案是一种被称为“乙烯”(Ethylen)的气体。最初被咬食的金合欢会释放出乙烯,这种化学求救信号会警告周遭的金合欢做出适当的回应。 Chapter 3:树木的生长 从树冠隙缝间到达地表的阳光,只有树顶的3%,这微光虽不足以让小树苗茁壮成长,但也不会导致其死亡。母树为帮助幼树撑过这段幼年期,便以细嫩的侧根与小树的根系连接缠绕,供给小树苗养分。就这样,树苗便在一方面缺乏阳光,一方面以根部吸取母树养分的环境下,艰难生存了好几十年。在原生林中,树木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时,树干的细胞密度会非常高,因此形成可抗菌并有弹性的木材。当树干遭受外伤受到感染时,不会因腐蚀而致命,遇到大风时也不易折断。 相对于原生林,中欧(Mitteleuropa)森林或是赤道亚马孙(Amazonas)森林则完全不同,这些森林属于被人为乱砍滥伐后再度形成的次生林(Sekundärwälder),其林下灌木丛生。而造成林下灌木丛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森林顶部没有老树茂密的树冠覆盖,就像少了“减光器”一样,阳光直射地表,因此林下各式各样的植物蓬勃生长。若是在原生林,林下光线微弱,其他植物根本无法生长。 桦树、柳树(Weiden)、白杨树(Pappeln)都是这类型的代表树种,它们的后代一旦到达新地点,便立刻快速地往上生长,这跟需要父母供养与保护的原生林树种非常不同。但前提是,它们需要充足的日照,而日光在光秃荒芜的土地上非常充沛。这些树木在专业术语上被称为“先驱树种”(Pionierbaumarten),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落地生根,即使土地上没有任何森林覆盖。其快速生长的能力让它们能够快速摆脱与灌木、杂草的竞争。不过,它们这种特性使其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其实这种性格一点都不像“正常”的树木),跟一般树木相比,它们的寿命非常短暂,几乎没有一种先驱树种能活到150岁。 Chapter 4:树木的外观 等针叶树再度站稳脚跟,它就会继续垂直往上生长。但之前所造成的树干歪斜没办法恢复,因为针叶树只有一个顶芽会往上长,所以笔直的针叶树干会形成一个长弧形,然后再继续往上长。这样一来,当我们从树梢的顶芽一年一年往下算至树干弯曲的部位,便可倒推出温带气旋过境的时间点 还有其他外力会让树木的生长失去平衡。比如在强风盛行的高山上,经过长时间的强风吹拂,树干会匍匐生长成扁平的长弧形。高山上常见的土石流失也会产生类似的状况,高山坡地上层的土表通常不稳定,经年累月下,土壤会像黏稠的布丁一样,每年慢慢地,一分一厘、一层层地向下滑至山谷。这种坡地滑动现象很难凭肉眼观察到,但从树木的生长形态可窥出端倪。树木一边会以跟坡地滑动同样的速率往下滑,一边继续往上生长,结果就是树干沿着坡地长成扁平的长弧形。 只要让阔叶树有机会窥见一丝光线,它的枝丫便会跟着光线转向,在这些侧向生长的枝丫中,最强壮的枝干最后会发展为主干。想找出阔叶树树干倾斜弯曲的主要原因,只要观察一下它生长环境中的光线来源就可以马上得到答案。例如在森林边缘地带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阔叶树与针叶树的不同:当长着针状叶的同伴傻傻地照规矩往上生长时,年轻的阔叶树却冲动地往森林区的边缘伸展。这个策略的优点是:虽然树木天生无法改变生长的地点,但阔叶树的树冠最远却能往侧边位移5米。这样的距离虽然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大不了,有时却有关键性的影响。 我们很容易看出哪些树木是在林下排队等着长大,虽然目前的环境对它们来说太昏暗,它们静立着,寄望将来有一天能够沐浴在全日照下:这时不论针叶树或是阔叶树,它们都会把精力花在生长更多的侧枝,而不是主干上。理由很简单:一味往上生长只是浪费能量,徒劳无功,因为它们在林下靠微弱日照产生的能量,并不足以拔高到超过老树。于是它们决定实际一点,转而生长侧枝以增加受光面积和机会,并尽量利用从老树树冠缝隙透下来到达地表的少许光线。 树木展现出的形态背后,经常隐含着特殊的目的:比如山毛榉的枝干之所以朝天,像整天把手高高举起,就是为了便于承接收集每一滴雨水,使雨水可以顺着枝丫流向树干,再汇集到根部。云杉属有许多不同的树种,其中一种云杉的枝条上的小枝下垂,会随风摇晃,如同悬在圣诞树上装饰的流苏状银丝带。虽然这样的树形看起来垂头丧气的,但这些下垂的流苏状小枝却是捕雾的好帮手:早春与秋天时,雾气氤氲交织于树冠间,白雾一碰到云杉就像碰到天罗地网一样,大量露珠立刻凝结在针叶、流苏小枝以及枝条上。所以当云杉大口大口喝水享受时,其他树种只能望雾兴叹。反之,长在多雪地区的云杉小枝犹如屋顶瓦块互相层叠。寒冬时,几吨重的积雪堆在小枝上却不至于使其折断,因为上层小枝有下层的小枝支撑着,这样的云杉被厚厚的白雪覆盖,远远看去像披了一件纯白带抹绿的衣裳,在冷风中直直地静立着。桦树下垂的枝条并不是为了展现出美丽动人的样子。起风时,它那摇摆的枝条就如鞭子般,鞭打着身边的同伴;经年累月下,再健壮的顶芽也无法承受这种酷刑——继续抽高往上生长暂时被抑制了——想跟桦树比高的竞争对手,很难不受干扰往上长,这点从它们破碎的树冠和残缺不全的顶芽就一目了然。 再补充一下云杉的球果知识:当成熟的球果脱离枝干后,整颗果实会完整地落到土地上(适合孩童们做收捡球果的游戏)。球果也被用来识别云杉与冷杉,因为它们经常被混淆、误称。冷杉的球果总是在树枝上就分裂成碎屑,像拼图一样散落而下。 Chapter 5:神秘的树根 事实上,蒸腾作用对树木输送水分而言不是那么重要,这一点从观察每年早春树木发芽就能看出端倪。叶萌之前,新芽初发,树木内水压处于最高峰。若想从桦树或是糖枫树中抽取树汁,此时正是时候,树汁会因为压力增加往上冲射,汁液流动的声音用听诊器就能清楚听见。然而这时的枝丫其实光秃无叶,树的蒸腾作用根本无法发挥抽水的功能。所以,从这点就可以确定树根的确能主动泵水,树木并不是靠蒸腾作用运输水分的。 其实,露出地表的真菌只是它的子实体(Fruchtkörper)(译注:子实体,高等真菌的多细胞产孢结构体,是真菌物种特征鉴别的重要依据。比如长在地面上,状如伞状,通称菇或蕈。在地底生长,我们多称其为松露),就像长在树上的苹果一样。地底下广大的分支网络才是它的本尊,当你将树木桩脚周围的落叶稍微往旁拨开,白色菌状的菌丝网便一览无遗。至于它属于哪个菌种,最快要等到夏末或秋天,子实体出土后,你才能清楚地辨认并得出答案。 当强风来袭,风向倾向一面倒时,支撑根可维持树木的平衡。那么,树木如何辨别风向,知道风爱往哪个方向吹呢?树木是从苦难的大自然中学得这种辨别经验的。劲风会造成树干小小的裂缝,引发过度呈弧形的拉伸,很像孕妇妊娠纹的撕裂。树木能感受到过度拉伸的痛苦,为了避免未来的伤害,自然会加强背风面的生长结构。躯干长得歪斜的树木有着全然不同的烦恼。除了对抗风向,它还必须时时刻刻与歪斜一边超重的重量抗衡。为防止倾倒,树木会在另一边长出支撑根。同时,树木在支撑根的相对一边还会长出更强壮的牵引根(Zugwurzel),它跟马戏团帐篷外围用来牵拉以稳固巨大帐篷的绳索一样,有平衡并支撑树木的功能。 Chapter 6:权力与地位 在生物物种中,需要人类抬头仰望的实在不多,可能正因如此,让我们对树木有某种程度的敬畏。 树干再也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因为树干在不同部位的生长速度不同。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线索:椭圆形的树干表示树木的重量分配不均匀,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时,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树干上的条状隆起是之前树干裂开的地方。而且,这个裂缝对树木而言非常危险,真菌很可能会立即侵入树干。当温带气旋风势缓和时,裂缝其实常常只有不到一根头发的宽度,对于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而言,侵入通道非常狭窄。但千万不能就此大意,放松警惕,因为下一次雷电交加的暴风雨很可能使树木之前的旧伤口因雨水大量渗入而从中裂开。所以,树木必须尽快想办法使伤口愈合;又因裂缝经常会深入髓心,裂痕附近树干的支撑力没有受伤前那么强韧,伤口愈合处便必须产生更多的本质素。 真菌需要适当的空气与湿度环境生存,无法在过度潮湿的环境下存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把木头泡在水里储存,以避免真菌腐蚀木头。这样便可使木材得以长期保存,不腐坏,不变形。 Chapter 7:勤劳与懒惰 在天然的环境中,树木间并不像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它们其实是极少竞争的。与之相反的是,不同树种间会互相联系,互相扶持,还会通过纤细的根毛互赠“甜品”——健康的树给生病的树供给糖液以维持生命 Chapter 8:盔甲与软肋 林务人员常会提出一个狡猾的问题:“如果在树皮上刻上标记,几年后,标记会移动到树皮上多高的地方呢?”由于树木是从顶端的梢尖往上生长,所以,事实上这个标记的位置根本不会改变,也不会跟着树干一起向上移动。也就是说,树木树冠以下的部分,生长的方式是向左右延伸,意思就是树干变粗,画在上面的记号也会跟着变粗。 形成层往内生长木质部,向外则生长树皮。如同最年轻的年轮还活着一样,新生的树皮层也非常活跃。当树干木质部内维管束的水柱从树根向树冠冲流,在形成层外侧的树皮层里,糖分与其他液体则源源不断地往相反方向流动,也就是向下流至树根。 树木不需要输送管道供给树冠糖分,因为叶子(无论阔叶还是针叶)可以制造自己所需的能量(译注:因为叶子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是树木的小工厂)。相反的,位于地下室的树根为了整棵树的利益辛苦工作,其养分的来源则依赖树冠层的爱心养料供给。同时请别忘了,树木还提供糖分给蔓生在根毛上的真菌丝作为回酬,感谢它们的辛勤工作。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向上扬的树枝如同一艘船,在树干上以非常缓慢的慢动作驶过,以激起艏波,即使船只早已消失于地平面(译注:隐喻树枝断落处),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V形波仍然清晰可见(译注:喻指枝皮脊还留在树干上)。 Chapter 9:勇敢与随性 叶子为什么会掉落呢?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不着边际的答案,事实上,真正的原因近在眼前:树木落叶是为了减少秋天温带气旋来袭时的受风面积。想知道这个答案是否正确,只要每年秋冬季节关注温带气旋的新闻就可以得到证明。因受强风影响而倾倒的树木,大部分是针叶树,只有少数的情况是阔叶树。 为了避免因叶子掉落而流失太多养分——这里主要指氮(Stickstoff)的流失,树木会分解叶子内的蛋白质连接链,然后将养分输送至树枝储存。接着,树叶会分解叶子中的叶绿素(Chlirophyll),之前颜色被叶绿素覆盖的类胡萝卜素(Carotinoide)就会显现出来,将树叶染成橘色和黄色。然后树叶在叶柄部位形成离层细胞造成落叶,直到枝干变得光秃秃的,任风吹袭。 有些树木的个性马马虎虎,不按常理出牌,采取叶子任意掉落的方式,不管绿叶、黄叶或枯叶,都随意甩落。而且它们的一片叶子上还常常出现好几种颜色:靠近叶子的边缘是咖啡色,接近叶子中心的部位是黄色,接近叶柄的部位则是绿色。看起来,这棵树木根本没有一点儿耐心去完成树叶的分解代谢和掉落的完整过程。至于树木是否能承担偷懒所造成的营养流失的后果与损失,就要等到明年早春才能知晓。有的时候,在勤奋型树木身上会发生叶子还是绿的就被甩落的现象。其实,这表示树木已受到真菌或细菌的感染。这些一心只想在树叶上停留更长时间而吸收更多养料的小小寄生生物(如真菌类),会干扰树木分解叶子里的蛋白质并回收的过程。马虎个性树木的落叶情况与已被病菌寄生树木是有差异的,你可以从掉落叶子的变色情况来辨别:叶子的变色若是从叶柄的部位开始,从叶子边缘往叶面中心,颜色从绿色渐变为黄色(红色)或者咖啡色,表示树木属于马虎型,没有用心处理落叶的程序;如果叶面变色的顺序刚好相反,从叶柄处开始整片叶子都是咖啡色,叶子的背面却呈绿色,则表示寄生生物阻挠了树叶进一步的分解代谢工作。 但枯死的树枝总有一天会腐朽到几乎无法留在树干上,这时让树枝落下的并不是清风。在无风的时候,在古老的原生林里反而不时地砰砰作响,这其实是树枝落到地上时造成的,在森林里散步的人因此被吓得四处寻找触发木头炸弹的始作俑者,而森林中潮湿的空气就是引起树枝掉落的主因。在氤氲的雾气替森林增添神秘气息的同时,枯枝也在吸收大量的水分(译注:因为空气的湿度变高),变得越来越重;当重量增加到树干无法负荷的程度,就会折断落下。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漫步在森林里,不管是在多雾的天候还是温带气旋来临时,都是一样的危险。 谢灵运有句“木落知风发”,有位书友说不写风发木落,而是木落才觉风发,可知风的轻微,以及诗人的敏锐。 从这里来看,木落也可能由于湿度,不一定是风发呀。 在无风的时候,在古老的原生林里反而不时地砰砰作响,这其实是树枝落到地上时造成的,在森林里散步的人因此被吓得四处寻找触发木头炸弹的始作俑者,而森林中潮湿的空气就是引起树枝掉落的主因。 Chapter 10:生存与毁灭 当树木感觉自己状况不太好时,会专注把能量用来繁殖下一代,尽管这也将让它失去更多的力气。树木采取这种类似自我毁灭反应的意义在于:树木害怕自己可能活不到明年,因此想赶紧完成最后一次的传宗接代,这样做至少它的基因会继续传递下去。所以树木要是今年突然花开得异常茂盛,通常都是在前一年受到压力的缘故,例如前一年的夏天特别干燥。目前空气污染与气候变迁给不少树种带来了压力,于是这些树木将开花的间隔周期缩短为二至三年。当你家花园的树木进入暂时的休眠状态,就算今年没有果实累累的苹果好收成,也请别担心叹息,就当这只是它们应得的假期! Chapter 11:计划与策略 属于早熟型的杨树,栖息在新开拓的荒芜的新生地时,生存对它们来说轻而易举,完全不需要母树保护。然而,杨树种子如此轻便的构造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因种子里毫无空间储藏油或脂肪等物质,以至种子必须尽快靠自己的力量落地生长。还好种子们有意落脚的地方,正好也多是没有其他的树种预先移民落脚的荒地;在没有竞争对手的环境下,让这些细微的小种子有办法长大成树。如果是喜欢落脚森林的树种,其种子就得多带一点在寻找落地生根归宿的路途上所需要的粮食点心。因为当种子落脚在昏暗的大树树冠下,等待发芽的时间经常需要很久,有时会久到连存粮都吃尽了,也等不到破土而出的那天。通常森林里只要有一束光线从上透照在地上,就有其他的竞争树种的种子蓄势待发,伺机发芽。 研究已证实,松鼠会忘记部分冬藏粮食的藏匿地点。我几次从书房的窗外观察到某只双耳状如毛笔的松鼠,绝望慌张地四处奔跑,在雪地里寻找挖掘它之前藏下的种子粮食却一无所获。对这只松鼠来说,它只能面对饿死的风险,可是对于这些埋藏在适当深度土壤里,正在养精蓄锐静养的种子来说,却是长成大树的良机。 每只在狩猎配额内准许射杀的野猪,是由猎人每年用货车装运130公斤的玉米倒在森林里养大的。由于有过多的食物来源,也难怪野猪族群数目会爆炸性地增长。在天然的森林里,这样的人工喂食会造成有较大果实的阔叶树在许多地区几乎都无法自然繁殖。 Chapter 12:大自然的摩斯密码 树木受到小蠹虫的侵害时会感到疼痛,然后树皮会分泌所谓的防御物质以摆脱外敌。在这种情况下,树木不只想到自己,它也会立刻用气味通知并警告附近的其他同伴。同伴一旦收到信号,同样地也会开始释放并囤积化学防御物质,以备当小蠹虫展开进攻时,这些预先储存抵御虫害的物质可以马上派上用场。 Chapter 17:岁月的变迁 树木的年轮是因为季节的变换所生成,早春时,树干里长出鲜嫩的木材,特征是形状大又壁薄的细胞组织,而且细胞的颜色特别浅。到了晚夏,细胞壁越变越厚,细胞也比较小,木材越来越密实,年轮颜色深暗;这个暗色的部分就是一圈年轮。 Chapter 19:人类的行为 早春时严禁剪枝,因为此时树干里充满流动的树液,树木专注在萌芽、长新叶,没有多余的力气对抗真菌。这时期的树木若是修枝后从切口处“流血”,也就是从伤口处流失了树液,使得树木容易受许多病原感染。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从树皮喷出的树液变成黑色,这表示真菌和细菌已在树液里快速繁殖。 冬天下雪结霜的时期也要避免动刀切枝。剪枝的最佳时机在夏季,此时的树木有空暇也有能力疗愈伤口。盛夏修枝时,显然树液的流量已经减少,所以不会从伤口流出任何汁液。我们常常听到冬季时应该修剪果树树种的建议,纯粹是因为此时的树冠光秃无叶,便于让花园主人能够看出整棵树木的枝条生长形状,也比较容易找出不合心目中的树冠外形枝条。 “树木每年都结实累累就代表这棵果树健康”的说法正确吗?首先,这个假设似乎违反大自然定律。其实野生的果树品种每三至五年才会开一次花,只有少许树木会出现例外,这是出于一个很好的理由:因果树每一回开花结果都代表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以致树枝及树叶用以生长与抵抗病害的能量短缺。树木只有在感到对自己的健康有疑虑的状况下,才会不顾生命安全做最后一搏,以缩短开花间隔的方法,赶紧再次接续繁殖,进行传宗接代。这也是为什么当空气污染对森林带来破坏时,反而引发森林植物不断开花的效应。 Chapter 20:生病的苦恼 树木通常处在能量平衡的状态,它有一部分能量用来生长与繁殖,其他的能量则被用来抵抗疾病。你可能在无意中让树木偏离了这个平衡:比如你为了让某棵树木长得更好,移除了它的竞争对手,或是供给它额外的养分、肥料,因此树木便投注过多的能量再一次地抽高生长(或是一次繁花盛开),但相对地也减少了抵抗受病感染的储备能量。原本出于善意帮忙的做法,这下可能弄巧成拙,反而削弱了树木的力量。因此,我建议你还是小心谨慎地改变做法。比较适当的做法是要尽量适量均匀地施肥,或是想要移除你想保留那棵树的竞争对手时,可以先砍除附近的一棵树木,或是只修剪一下竞争对手的枝条。 树木具有非常优异的水分收支管理(Wassermanagement)能力,这点比草本植物更厉害。相对于被夏日艳阳晒得快要干枯的花园与温带草原,树木能借由紧急关闭叶子上的气孔调节水分蒸发,保留绿叶。可是如果热浪久久不散,树木就必须采取更严苛的措施:一部分的叶子就要被扔掉。树木遭受强烈干旱期的干渴之苦,树叶只好纷纷落下。我们能从以下叙述的症状看出落叶现象是因干旱,并非是树木生病所造成:落下的叶子只有一部分被染黄(明显少于一半的叶面),而留在树枝上的叶子仍保有完整的绿色。虽然黄色的叶子会落下,但只要雨一来,树木就随即停止落叶。这与在夏天结尾的情况不同,那时,树木是因为生产储存了足够的糖液,树叶熟黄是为了收拾行囊准备好过冬,才抛落所有的叶子(这当然不会在八月底前发生)。 Chapter 21:无法避免的担忧 你家花园里的树木是否在持久的艳阳天期间遭受了臭氧的伤害?它的损害可从树叶显示出来。盛夏时,叶子会染黄吗?最后叶子还是呈古铜色吗?或是针叶树上的小针叶颜色是斑驳的吗?臭氧会先腐蚀树叶的叶面,在受到长期的臭氧损害后,接着才出现叶背受腐蚀的情形。 大面积保育区的规划显得特别有意义,而且面积越大越好:应该是100平方千米或是更大,减少邻近保育区人工选择品种的植株的影响。这种野生种孤岛的保育区是许多动物与植物物种的诺亚方舟,可以保持树种基因的多样性,因此也具有经济上的重要价值。假若人工育种的森林全部突然被证实感染一种特定疾病,怎么办?如果我们有一个保育区,像基因储蓄银行一样保存不同的基因,可以在情况紧急时从中“提款”,用来种植一片新的森林,这不是一件让人放心又很美好的事吗?德国政府也因此正在研拟一项政策:5%的森林面积应该规划为长期保育区,这表示仍有95%的森林被无情地用在木材经济上。然而反对的声浪非常高,不用惊讶,这些反对的声音当然是来自很多的木材商人和林业团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