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对于罗素来说,要克服早期“心理主义”产生“主谓结构”的“聚合原则”,就必须将诸多对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理解为实在的。后期维氏关于“规则”的思考仍然关涉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规则”是以一种客观存在的“常项”形式被用于连接我们的诸多行为,还是我们在一种整体性的“显现”之中获得了对于“规则”的直观。更直接地说,我们对“规则”的掌握是通过对“规则”本身的描述得到的,还是通过观察规则在其中起作用的整体性活动得到的。而这一问题意识,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之间的阻隔。 引自 二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规则观”与“唯我论” / 028 卡维尔对于语言学习原初语境的揭示赋予了维氏一种激进的姿态,这种“超出”源于我们不断地回到最原初的情境:不是对规则的“违反”,而是不断投入新的“语言游戏”当中,甚至在后者之中建立新的“在地性”。我们在讨论卡维尔关于“怀疑主义”与“标准”(Criteria)的论述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这样一种建立,正如我们在“现象主义”那里所看到的,是预先将自我投入其中的建立,而不是建立完型之后的“入住”。从“在地性”与意义获得的主观必然性角度来看,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跃出规则的边界,取决于我们在地性中对于“必然”之“我”的理性与经验的积累。 卡维尔尤其要提醒我们的是,在每一次“言必所指”发生的情形下,都是一个使我们能够发现这种理性积累的契机。而如何解释皮切尔所说的,比如“阿门”这个词在大多数人不知道其“意义”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被持续使用呢?因为这样一个关于“信实”的词语,本身就已经具有信仰语言全部的“意义”了。 引自 三 “实指定义(解释)”与伦理的“在地性”奠基 / 044
46人阅读
MoonyLee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前 言 斯坦利·卡维尔与日常语言哲学文学批评应用的可能性 / 001
问题并不在于日常语言如何能够在日常层面规避传统哲学所提出的问题,而是日常语言能够将这些...
-
第一章
-
第二章
电影何以与日常语言及日常生活形式同根同源 57 Bazin “On the Politique des Auteurs” (19...
-
第三章
在卡维尔看来,所有人做出的对于内在性的外部表达都是在对他人发出邀请,并且需要在相应的回...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