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号者”艾青
子正-含光左卫 (修辞立其诚)
读过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战事倥偬,师生像士兵一样地生活和工作。南岳为中国道教圣地之一的“圣山”,与世隔绝。因为缺乏专业图书馆,文本教材只能依靠记忆。燕卜荪讲授莎士比亚(WiamShakespeare,1564一1616),第一个文本是《奥赛罗》(Othello),他凭记忆在黑板上写下大段大段的原文,朗诵并讲解晦涩部分。在英诗课的最初几周,他全凭记忆复诵一些早期英诗原文。燕卜荪最长的一首诗《南岳之秋》记录了他在临时大学的生活与工作: 课堂上所讲一切题目的内容, 都埋在丢在北方的图书馆里。 引自 燕卜荪、奥登与九叶诗派 因此人们奇怪地迷惑了, 为找线索搜求着自已的记忆。 哪些珀伽索斯应该培养, 就看谁中你的心意。 版本的异同不妨讨论, 我们讲诗,诗随讲而长成整体。 引自 燕卜荪、奥登与九叶诗派 那是一个知识生产异常丰饶的时期,尽管环境艰苦,或者可以如是说,正是艰难的教学环境成就了这样的时期。当时燕卜荪和他的中国同伴正创作各自的代表作。他开始写作《复合词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Words);冯友兰(1895-1990)完成《新理学》;金岳霖(1895一1984)完成《论道》:汤用彤(1893一1964)写了《中国佛教史》第一部分初稿;闻一多(1899一1946)继续他的《诗经》和《楚辞》研究;钱穆(1895一1990)则开始为《国史大纲》的写作准备。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员都发展出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并对他们作为“知识界公民之领袖”的地位有一种集体认识。从这时期开始,燕卜荪“将视山峰为学术界的理想形象”。 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临时大学在长沙驻扎一学期便迁往云南昆明,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燕卜荪在联大教授现代新诗…… 引自 燕卜荪、奥登与九叶诗派
78人阅读
子正-含光左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曹禺及其剧作
曹禺认为剧本的第三幕是“《日出》的心脏”,然而第三幕也是最富争议的。例如,在《大公报》...
-
“吹号者”艾青
两次大战之间的上海有一群文学波希米亚人,他们既不出名又好争论。艾青的早期诗作投射出敏感...
-
“吹号者”艾青
-
一个年轻诗人的画像
穆旦不像1938年的田间那样把诗伪装成“鼓点”,到处去宣传反成的口号;也不像贺敬之(1924一...
-
中国性与现代性之间:费穆的电影艺术
费穆于1941年至1948年间执导的电影仅两部存世:《小城之春》(1948年)和京剧影片《生死根》...
> 查看全部18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