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页
- 页码:第113页
五、学习: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习方法的落后。 《学会生存》:
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任务不在于掌握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不在于学问有多深,而在于掌握做学问的方法。只有学会了学习的技能,才能面对新知识、遇到新情况而心不发虚,从容应对。 学习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学习能力强者不仅课程成绩好,而且学习速度也快。我们这里说的学习能力不是指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指灵活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如今的职场,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考核比较重视,一般情况下学习能力的差异可以引起就业岗位的差异,也就是说就业与学习能力实在一定程度上挂钩的。我们知道现在的企业招人都比较规范,往往要经过5~6道程序才把人招进去,这里面就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时,除了专业知识外,一定要把一些基础知识学好,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学些不变的基础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脑袋开化,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力,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不至于在任何事情面前都唯唯诺诺,能够从容应对从而为执行打好基础。现在的中国人总体上来说,思想依然比较僵化,大学里边解放思想的程度还是不够,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危机。许多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在工作以后才锻炼出来的。同学们的任务是:猛学以求将来之发达。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生活。 大学学习主要有如下特点: 1、没有人会单独主动指导你学习,更没有人会监督你学习。 2、没有人会给你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 学习不踏实了,却又不知道到底应该在哪些方面踏实,最后容易一无所获。 引自第113页 …… 自主学习
注重学习重点与方向的定位与把握。…… 要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既然选定了这个方向,我们就一门心思的去学习。要么不学,学了就要学好。……调查结果表明,浮躁的学风和较差的自我控制力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引自第113页 ……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要天真地以为:我已出去就代表了这个学校,我代表了我们的专业。我或者是这个专业的人,死是这个专业的鬼。事实上,在你没有取得可以值得称道的成绩之前,你只要代表你自己就可以了。不要把自己的初始专业想得这么神圣,最终具有决定权的是你自己 引自第113页 六、人际关系:朋友一生一起走 ……
人际关系处理中EQ很重要。为什么许多人一路走来到处与人为敌,就是因为EQ出了问题。EQ高的人一般有如下的能力:一是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二是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三是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四是自我启发和激励的能力;五是人际关系互动的能力。EQ不高的人往往有如下的一些缺点:一是自以为是,不听别人意见的人;二是性情急躁、好生气的人;三是埋头工作不懂娱乐无爱好的人;四是不爱交际,不与人为伍的人;五是不信任他人,对财务吝啬的人;六是不会笑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赞美,这种赞美不是只拍马屁,而是制造浓烈的“马屁氛围”,做到拍了跟没拍一个样的境界,就是生活中的高人。 大学生朋友自尊心强,不容易服人,对别人不看在眼里,学历越高越是这样,这是一个规律(这是不是中国特色啊,还是做人拉下的。michelle)其实,这又是何苦呢?你不理人,人家也不理你啊。越是这样的话,越容易把自己孤立起来。……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自卑,对他人求全责备等人际关系明显感到不适的同学达到…… 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靠一个人营造的未来也不会很强悍。……所以,人际关系最起码的一条是不能处处树敌,不要时时与人作对,要摒弃自以为是、喜好争辩的性格,要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给人们友善的感觉。助人等于自助,损人等于损己,这样的话的确是真理。每个人的发展都是靠别人的帮助和抬举才有可能实现的,所以结善缘,助人为乐是有美好前途的必备品质。那么,把同学关系友好地延伸到社会和以后是一个明智的做法。即便同学们将来进入了社会,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我们也应该明白,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合作!(Coca Cola & Pepsi michelle) 引自第113页 ……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同别人有良好的交往与融洽的关系,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对别人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交往状况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佐证。 引自第113页 人际交往六因素 时空因素
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触与初步交往形成的。研究表明,熟悉引起喜欢。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欢。 引自第113页 类似因素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总是愿意和自己志趣相同或相似的人交往。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有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使彼此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能够得到互动,从而产生了共鸣,导致相互吸引。 引自第113页 互补因素 才能因素 人格特征 仪表的魅力 人际大环境 天生寂寞
独生子女,天生寂寞。当代大学生大都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基本上生而寂寞,会有兄弟姐妹。“孔融让梨”的兄弟感情仅仅是一个书本故事,难以让他们有切肤的体会。从小万千宠爱集于一人身上,早已经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对这种人生经历的好坏可以做如下分析:好处就是,与上代人比起来,他们从小就培养其极强的自信心和极强的自尊心,喜欢张扬个性,富有创新意识,没有任何思想桎梏的羁绊;有好处必伴之以坏处,这种人生经历导致了另一种先天不足,就是在他们身上,缺少了兄辈容忍、谦让、合作的体验和品质。这一缺陷注定了大学生在一个群体内,与其他人的相处会产生困难。 …… 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表达方式好像与以前的学生有所不同,表面看起来热情开朗,但往往自我封闭,不喜欢向别人敞开心扉。 引自第113页 两极分化 阶级鸿沟 视友为敌
功利社会,视友为敌。目前,家长们对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太高,导致从小就给他们灌输一种出人头地的思想。而想要出人头地,就意味着一个激烈竞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不少大学生的潜意识中,也许身边的每个同学都是它潜在的竞争者,所以有时候,他们的关系就表现为对手,而不是朋友。为什么在书店里,一本有一本的高考状元经验谈盛久不衰,家长们趋之若鹜?为的是培养出另一个哈佛女孩或男孩。好多男孩女孩都对别人取得成功很嫉妒。可他们那里知道,一个不懂得欣赏别人成绩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即使你成绩再大。 引自第113页 人际问题
理想化的人际交往容易引起挫折感。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无论是对同学朋友,或是对老师,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不少大学生认为大学阶段的同学友谊不如中学真诚,师生感情冷淡。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向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再加上忙于学习,没有得到人际交往的锻炼,是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怀旧情结和偏见。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会使多数大学生对人际悲观、埋怨、消极,影响其交往的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面对同学和将来的同事,我们要学会跟他们的优点合作,而不是冷漠应对。 引自第113页 不良人际类型 泛泛而交型 个别困难型 社交恐惧症 交往困难型
有些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不懂方法,或者自己的个性缺陷、交往有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效果不尽人意,他们因此经常感到苦恼,很希望能够尽快改变社交状况。 引自第113页 交往平淡型
有些大学生能够与其他人进行交往,但是关系非常一般,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因为他们多数仅是“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这类同学常会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 引自第113页 逃避交往型 提升人际交往效果 塑形象,增魅力 态度:我最主动
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但许多时候互动链的运行需要有人激发。如果自己没有魅力,就应当主动出击。事实上,许多交际成功的人往往会主动激发,开启人际互动链。他们往往首先向别人发出友好的信号,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主动与人打招呼,就好比“我敬人,人自会敬我”,他们以此打开了人际交往的局面。一定要克服不愿意去认识人的习惯。认识人随处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拿个公文包,穿个西装什么的。你可以在图书馆认识人,可以在教室外边认识人,甚至可以在厕所里认识人。许多时候,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相应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际关系首先是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别人。对大学生而言,思维已近成熟,所以从反省自我开始,从具体行动起步,乃不失为上策。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在对内自我反省却有待完善。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大学生们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个问题是:我怎么对待我自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还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抢,和别人一样,还是比别人差?一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大大影响着其人际关系的成功与失败。 引自第113页
6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