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沃诺克的口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图书馆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可以列出几十种理由,给出几十个事例。图书馆是为混乱的世界建立秩序的一种尝试,是权力的象征(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国王和美国总统的图书馆),是威望的象征(例如美国的“强盗贵族”),是人类的备忘录,是联结成网的避难所,是熏陶新世界向文明方向前进的推动力,是提供慰藉与教育的所在,是人类精神的营养之源,是新移民融入新国度的阶梯,是建立社会关系和积累人脉资本的场所,是新生命诞生之处,是救赎之地。 引自 情书 卓越的图书馆不仅仅是收集图书的地方,更是文明的分支机构和聚焦点,是学生、学者、策展人、慈善家、艺术家、恶作剧者和调情的人齐聚一堂、创造奇迹的地方。 但是,如果不带有感情色彩,也不加润饰,用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模式,只看“投入一产出一成效”来给图书馆下一个定义,这些描述就都不符合要求了。这也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资金的使用是以“投入一产出一成效”的模式来指导分配的。图书馆的投入包括购买书籍、雇用馆员、运营资金,很好计算。但图书馆的产出和成效又怎样衡量呢?图书馆“绩效”的测评难度,跟给光顾图书馆的“客户”分出三六九等一样困难。 图书馆的“客户”(其中一些只是来走走逛逛)是典型的难以分类的多样化人群。在《夜晚的书斋》一书中,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记录了某人在大英图书馆观察到的现象: 每天,在图书馆的众多读者中,有单纯来补眠的,有写作业的学生,有编写电影剧本的聪明青年…简而言之,做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查阅图书馆收藏的书籍的。 另一位观察家说,“投资图书馆,要靠情怀”,但这正是追求节约成本、增加成效的新经济模式最忌讳的。亚历山大人和雅典人知道书籍对于学术、文化和文明社会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图书馆的历史,往就这些价值被遗忘,被重新发现,然后又被遗忘的循环。 引自 情书 书籍数字化为珍稀书籍及抄本的发掘、研究、欣赏和品鉴提供了重要手段。数字化结合在线出版,使读者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轻松发现和获取文本资料。这无疑是读者的福音,也是保护书籍的一种手段。对早期珍稀书籍,特别是那些翻阅时无可避免会造成损伤的脆弱文本,数字化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引自 情书 数字化存储还有其他不尽如人意之处。书籍的许多特质是无法通过数字化实现的,比如出处、页缘批注、装顿、纸张的质感、水印、版本间的差异、压印字体的手感,以及阅读一本书时的气味等物理存在给予读者的体验。这些特质也是每本书中每个故事的内在组成部分。如果无法亲手转动精致的轮盘图、展开折叠的地图,或结合上下文欣赏彩色图版,那么阅读一本古书的体验将大打折扣。这样说来,图书数字化的兴起并未造成实体书收藏的消亡,反而是二者一起,连同建立在实体书基础上的其他研究领域共荣共兴,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许多其他体验也是数字浏览所不能提供的。在电子屏幕上读书,完全不能体会到迷失于实实在在、充满琐碎细节和偶然性的实体书图书馆中的感觉。比如本书中介绍过的许多不同种类的神奇图书馆,其中秘密的隐藏空间,奇妙的偶然发现,油漆、灰泥、木材和石头制成的高雅艺术品,从胜利到绝望的各种人间戏剧。图书馆和其藏书的所有物理存在一书脊、书口、在书架上的位置、标号、书架、层列、陈列台、阅览厅、圆顶一都是阅读的元素,帮助我们了解图书馆和书籍的历史:它们是何时制造、如何制造的,是怎样被使用和欣赏的。电子图书和数字图书馆无法提供或关联这些阅读体验。 引自 情书 在数字化背后,人们对图书馆黯淡前景的担忧从未消失过。大家担心,图书馆将成为“信息管理中心”,书籍将被屏幕取代,日渐稀少的抄本将被送入附属于图书馆的博物馆,作为与书籍相关的古董展出。1966年,牛津和剑桥的图书馆员及学者代表团拜访了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和时任馆长路易斯·莱特。此次访问中,代表们观摩了一个又一个新技术如何改变图书馆的例子。一位代表说:“两个星期的行程,我们听到的除了电脑还是电脑。我急需一本书的安慰。”在前景黯淡的彼时,莱特预见大批死气沉沉的学生只知道敲打电脑键盘、盯着阅读器,不知道手捧一本书的乐趣。他担心机械化最终会使人们疏远生活中的人文情趣。在屏幕或微胶上读一本书,难以令人心满意足,就像隔着玻璃窗亲吻一位少女。 引自 情书
43人阅读
豆小花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野蛮人没做的事”
梵蒂冈图书馆的古老同样只是一个迷思而已。在罗马沦陷后的一千多年中,教廷的藏书的确在不断...
-
福尔杰莎士比亚图书馆
享利·福尔杰过世六年后,他的夫人艾米丽也去世了。她将全部遗产捐予图书馆,作为日常管理的...
-
情书
> 查看全部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