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游戏力》
1. 游戏力养育
- 在游戏中,孩子(1)学习(2)建立连结(3)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
- 很多父母都会说,哪有那么多时间总和孩子玩游戏?但是只要算一算,就会发现游戏的投入产出比是非常高的。以前花在唠叨、发脾气以及不停催促上的时间,加在一起可比游戏的时间多出太多了。
- 父母与其担心焦虑,不如把这个时间拿来同孩子玩耍。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一场,问题也就没有了。
2. 建立连结
- 孩子不断需要互动,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 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杯子。有的孩子知道怎么能把杯子蓄满,有时只是简单地问“我可以吃苹果吗?”或者“你可以抱抱我吗?”,这些孩子也乐于把自己杯子里的东西分给别人。有的孩子要求杯子一定要满满的,如果他们觉得杯子洒出一点点,就会惊慌失措,发生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跑到大人那儿去。有的孩子在等待蓄杯的过程中会坐立不安,左奔右突,拒绝拥抱,拒绝上床睡觉,拒绝坐下用餐。有的孩子可能用武力或小聪明来偷窃别人杯子里的东西,比如要挟、诱骗并占有别人的物品。有的孩子故意行为乖张,因而受到惩罚,因为孩子宁可要大人负面的注意力,也不愿意被大人完全忽视。还有一些孩子的杯子似乎是会漏的,你越是拥抱他们,他们就越是黏你;你给得越多,他们就要得越多。还有些孩子会用负面反应去回报想要拥抱他们的人,他们有时宁肯选择孤独,也不愿意因重建连结而直接面对这些痛苦的感受,有时成人也会这样。
- 我鼓励父母们不管孩子几岁,都继续与孩子做深情的目光接触,尽量保持身体接触。
3.沟通
- 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如果他们认为大人不会陪他们玩,那么他们更不会向我们倾述。如果我们同意,他们可能会将发生的事换种方式表现出来。
- 假设你和配偶最近经常争吵,你担心这会影响到孩子。下次在你跟他过家家时,你可以让爸爸玩偶和妈妈玩偶用一种愚蠢的方式吵架,这能给孩子一个机会,接续这个主题或者放弃这个主题,视他的意愿而定。假设你怀疑孩子在学校遭同学排挤,你可以在玩游戏时说:“我们来组织一个俱乐部,其他娃娃都想加入”。
- 我们也可以先说一件自己今天发生的事,然后孩子可能会以一个自己的故事来回应。
- 成人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孩子在说“无关紧要”“无意义”的事,或者不断重复时,我们横加打断。然后,我们又期望他们说出我们想知道的事。这很不公平。即使孩子说的事似乎不重要,听上去很蠢,我们仍然必须耐心倾听。因为他们首先想确定我们是否在认真听,会不会打断或责骂他们,然后才决定要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事情。
4.加入孩子的世界
- 加入孩子的世界,让孩子选择想玩的游戏。即使你不喜欢这个游戏,也要先加入,才有可能改变游戏的走向。
- 当我们不停地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间,他只能被迫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口服心不服地接受批评,要么明目张胆地反抗。
- 我们总想批评孩子。因为它发生得过于频繁,以至于我们根本注意不到。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帮孩子,但是实际上批评对孩子没什么用处。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有时候又震耳欲聋),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他们。
5.培养自信
- 让孩子赢,让他获得力量感。原则是:让孩子踮起脚才能够到。
- 那么什么时候才不用让着孩子呢?最好还是跟着他们走,留意他们给出的信号,慢慢来。
6.笑声
- 听到了笑声,就能确定自己的方向没有走错。如果一件事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应该再来一次,一做再做。
- 一般情况下,成人表现得夸张而过度,总可以让孩子发笑。愚蠢和糊涂通常也能换来笑声。如果能把一句话唱出来,那就不要说出来;如果语调可以很夸张,那就不要太平淡;如果能倒在地上,那就不要一直站着。滑稽的表情、声音、跌倒,就是获得笑声的关键。如果你不好意思这么滑稽,那就用一个毛绒动物来替代,用幽默的口吻假扮它说出可笑的事。也可以尝试讲笑话或者夸大现实。
- 当你发现自己真的想要吼叫时,“假装的怒吼”会有些帮助。
- 当孩子做出可恶的事情,编造肉麻的赞美可以引发笑声。我可能会说“亲爱的,我刚才看到的画面,是我这辈子看过最美的,你可以让我在素描本上把它画下来做纪念吗?”
7.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 男孩和女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区别对待。实验发现,假如大人把婴儿当成女孩,那就会快点儿去抱“她”,也会和“她”有较多互动。如果大人以为婴儿是男孩,则会更鼓励“他”去探索和运动。
8.跟随孩子与(在必要时)主导
- 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让孩子充分主导游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另一方面,当他们陷入重复、无聊的困境或者可能出现危险时,我们能够积极地加以干预。一般情况下,先跟随再主导。先加入孩子的游戏,再趁机引入其它主题。
- 跟随孩子,意味着热情而友好地说“好啊”,而不是一连串的“不行,不行,不行”。对于孩子的要求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我们通常都会下意识地否定。如果数数一天中或一小时内你说“不行”的次数,你自己都可能会震惊不已。
- 跟随孩子的最佳方式,是预留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中完全由孩子主导。我把这段时间称为“游戏时光”。
- 有一次,我女儿的同学问我她可不可以坐在车顶上回家,我知道她懂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不想陷入权力斗争,所以我说:“当然了,我们爬上去吧,可能很好玩。不过我们得抓稳了。”然后她说:“科恩!那可是很危险的。不可以这样!”如果我说不行,她心里就会悬着这个念头,觉得这个主意很酷,而大人总爱杞人忧天。因为我说可以,她反而必须想清楚后果会怎样。当然,如果她说:“好呀,我们爬上去吧!”那我就傻乎乎地继续问:“我在想,你妈妈急转弯时,我们怎么能不被甩下来呢?”或者“要是你妈妈看到了不知道会怎么说”,以此来激发她自己的判断力。
- 主导孩子的关键,是轻轻地推他一下。比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提出一个主意,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碰触。
- 必须强调,每一次你主导游戏时,都要牢记“点到即止”的原则。如果你引入的主题没有效果,那就暂时放弃。这有点儿像心理治疗师常提起的那句话:“你最近都没怎么说起你的母亲”。
9.迎接情绪
- 当某一情绪强烈到无法被压住时,就会连带引出其他早就伺机脱逃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一阵大笑转眼就可能变成满眼泪水,反之亦然。孩子可能有一些情绪预先埋在了心里,平常她都把这些情绪牢牢地关住。有趣的游戏敞开了情绪的大门,她先是笑出声来,而其他的感受也跟着一齐涌了出来。让这些平时没机会哭出来的眼泪排放干净,对孩子的健康有着很大的助益。
- 有时小伤小痛会引起由笑到哭的转变,孩子或许小题大做,但他是在利用轻微的疼痛作为释放以往情绪的机会,或许这些眼泪是上一次他伤得较重而你正好不在身边时留下的,或许他觉得一定要身体受伤,才能理所当然地被你安慰和拥抱。
- 情绪一旦开始发泄便很难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爆发的愤怒通常会引发一长串过去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拒绝安抚。
- 有时孩子激烈的情绪释放,会触发我们自己的隐藏情绪。不管是接受孩子的情绪,还是表达我们自己的情绪,都非常难。
- 不管情绪的释放是哪一种原因,你只需要爱他、抱他,对他释放的情绪表达安慰和接纳。
- 孩子发脾气不一定是问题行为。为了让孩子不哭,他们会软硬兼施地用尽各种办法,从哄骗、贿赂到吼叫、威胁,不一而足。事实上,当孩子发脾气时,最好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留在孩子的身边(或者附近),认真倾听,而不是转身离去或者命令他走开,抑或喋喋不休地问问题,或指手画脚地出主意,不要强迫孩子振作精神,不要命令他们回房间反省。
- 哭泣不一定是问题行为。痛快地哭,将为孩子蓄满杯子。当孩子哭泣时,请不要让他自己哭。孩子哭了一阵子后,往往会“偷看”你,目光相触时,如果他看到的是一个充满关爱同时又镇静放松的大人,那么他就会回去继续哭,因为他确认了“自己很安全,可以再继续哭”。最后,当他们不再偷看时,就会与你相互凝视了。
- 哼哼唧唧并不是真正的情绪表达,它就像轮子在不停地空转,既无法释放情绪,也不能使孩子感到快乐。
- 平时可以教孩子通过深呼吸来放松。
-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阶段,包括从直接行为反应,到通过游戏表达,到能够用语言表达情绪。最开始,孩子只能用冲动的行为来表达:摔门、尖叫或打人。为了辅助孩子发展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询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觉得别人的感受如何,或者玩具们有什么感受。但有时父母过于依赖语言,过于坚持要孩子“说出来”,忘了能力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时间表,他们需要先学习如何把情绪在游戏玩出来。我们可以请他把感受画出来、编故事讲出来或跳舞跳出来。比如:“来,用这两个娃娃来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在中间的感受是什么?”另一种方法,是假装你有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是孩子难以表达的或否认的:“气死我了!我要打枕头!”“天哪,我快吓晕了!”
10.问题
- 再次重申,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因此,请首先考虑重建联结。上一次与孩子拥抱是在什么时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游戏时光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同他们出去闲逛又是在什么时候?当你注视他们的眼睛时,有没有觉得漠然无物?他们的杯子是不是空了,怎么才能蓄满?你自己的杯子怎么样?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地一起坐一会儿,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一起吃一块点心,一次聊天,等等。
- 我反对惩罚或冷处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回房间反省只是一种折磨,不会真的反省。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内心里更加孤独。
- 另一种错误,是利用奖惩机制来控制孩子无法自控的行为。阅读不够快,不会做数学题,不能安静地坐好,或者由于专心地看故事而没有听到大人喊他吃饭。这些状况都是孩子暂时没有能力改变的。
-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那么我建议采取“沙发会议”的方式。沙发会议是父母和好“共同完成”的一件事情,而惩罚则是父母单方面对孩子采取的行动。如果父母的角色不是警察或法官那么孩子也就不用撒谎(“我没有”),也不必耍心眼了(“怎样才不会被抓到?”)
- “严厉”的另一个极端是“放任”。如果我们给孩子东西,只是出于害怕他们的情绪反应,或者因为自己的内疚,那么我们就滑向了放任。这两个极端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两种父母都无法忍受孩子的眼泪和脾气,一个用的是惩罚,而另一个用的是逃避。
- 孩子需要我们提供明确的界限并坚决遵守,直到他们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界限有时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要求是合理的,那么就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反应而放弃。坚持界限,然后倾听。
11.为自己蓄杯
- 最简单方式是找到一个倾听者,可以是配偶、其他父母、自己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找一个能够尊重你、不打断你、对你的话感兴趣,但不会教导你该如何如何做的人。
- 轮流倾听,轮流倾诉。
枳花明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笔记 - 《游戏力》
-
书中几个可参考的亲子游戏
- 可以把想对孩子说又不好直接说的一些话对毛绒玩具说出来。 - 镜子游戏:模仿孩子。 - 袜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