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二十章p.141-155
Amazon2011
读过 老子今注今译
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引自第141页 译文:
最好的世代,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引自第143页 引述要点:
1 老子向往一种“帝力于我何有哉”的时代,那里没有横暴权力的干扰而人民的生活自由自在。
2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情境: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政府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政治权利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
3 老子将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做了对比。他认为德治主义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而法治主义更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在老子看来,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贵言”。在这种政治中,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甚至人民跟不知道统治者是谁。
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引自第145页 译文:
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家庭不和,孝慈才彰显;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引自第146页 引述要点:
1 老子认为,某种德行的彰显,正是由于这种德行特别欠缺的缘故。
十九章
原文: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引自第147页 译文:
抛弃巧辩,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智辩、伪诈、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 引自第148页 引述要点:
1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的主张,他认为统治者若能采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使人民安定、孝慈,生活在安宁的社会中。
2 流俗重“文”,老子重“质”。老子视“文”为巧饰,违反了人性的自然,从而对人形成种种有形无形的制约。
二十章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引自第150页 译文:
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 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啊,没有形迹,好像不止嬉笑的婴儿; 落落不群啊,好像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像不足的样子。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浑浑沌沌啊! 世人都光耀目炫,唯独我暗暗昧昧的样子。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沉静的样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无有止境。 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愚顽而拙讷。 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引自第154页 引述要点:
1 老子认为,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种种简直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 老子表达了一种与世俗不同的价值取向:老子甘守淡泊,澹然无系,但求精神的提升,并且显示出了一种和人群的疏离感。
Amazon2011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十四~十五章p.126-133
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
-
十六章p.134-140
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
-
十七~二十章p.141-155
-
21~23章p.156-166
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
24~25章p.167-175
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