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骗局被揭穿后,受害者反而选择出面为这位诈骗大师辩护?就好像诈骗犯和受骗者其实是一条船上的人,双方其实你情我愿。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科学作家比尔·梅斯勒探讨了这个奇怪的故事。我们的对话为这本书的成形播下了种子。(虽然这本书是以我的视角写的,但它是我们共同合作的产物。) 我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求知欲,我想了解自我欺骗的影响力一和予盾性。这场探索之旅最终动摇了我的一些基本观点。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其实早已和妄想、自我欺骗这类问题结下了深厚的缘分。我的书《隐藏的大脑》以及后来 这类例子的普遍性促使我重新思考了另一种基本假设:我问我自己,有没有可能,至少对于某一部分会员来说,“爱之堂”其实真的为他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服务?但转念一想,这应该不太可能吧?这就是一场骗局。可是,有些会员说那些情书救了他们的命,让他们没有染上毒瘾或是去寻短见,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我的脑海中闪现了一个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念头:自我欺骗有没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呢?无独有偶,这一次,我又找到了大量的例子。我意识到,人们之所以执着于错误的信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自我欺骗有时可以起到帮助作用它能使我们实现有用的社会、心理及生物学意义上的目标。有着错误的信念并不总是意味着愚昧、病态或是邪恶。 自我开始对我的假设产生疑问时,理性的庙宇开始一丝丝开裂。我注意到欺骗者和自我欺骗者的合流不仅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很多时候它还是一种有实际功用的做法,甚至在有些时候是必不可缺的。它可以帮助维护我们的人际关系,推动团队的成功,甚至能预测我们的寿命。 引自 引 言
5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