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理论
Hyperagile乔治 (I was born sick, but I love it)
读过 美玉生烟
第五讲 一生等不到的救赎
P78 杜甫改变了七言律诗的形式
从杜甫开始,七言律诗不再是那种笨笨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它可以颠倒,它可以错位,而颠倒错位不是随便颠倒错位,是颠倒错位以后,它要达成一种诗歌的美感的效果。 引自 第五讲 一生等不到的救赎 P80 李商隐的诗迷离又有诗意
如果撇开武宗追求神仙、学道不谈,你要看这首诗的外表。李商隐把那些非常写实的政治讽刺的诗,写得非常迷离、恍惚,非常有诗意。 引自 第五讲 一生等不到的救赎 第六讲 回到《锦瑟》:诗家总爱西昆好
P92 诗歌鉴赏不能只找一两个词作猜测
这些人不能够真正懂得诗歌的语言文字之中的情意。诗,用语言文字组成,一切诗歌,它表达出来的那个效果,都是从语言文字之中来的,不是找中间两个字当一个谜语来作猜测。诗,不是谜语,诗是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感情。所以我们现在,要把这些猜测的语言放下,我们要面对它真正的文字来看。 引自 第六讲 回到《锦瑟》:诗家总爱西昆好 P92 “新批评理论”强调研究诗句的“显微结构”
西方的新批评 (new criticism),就是T.S.艾略特他们所提倡的,说诗需要close reading,就是说你要面对诗歌所用的每一句语言的显微结构(microstructure)——microwave,微波,最细微的那个micro、最精致的诗歌的structure,诗歌的最细致的结构。 引自 第六讲 回到《锦瑟》:诗家总爱西昆好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 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一)从《锦瑟》诗谈起
P127 诗歌里的情感可以克服语言的限制
“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因为我虽然是用英文教,但是我是把我的体会、我的感情投注进去的,所以虽然那些个诗词是古人的诗词,虽然它们已经被翻译成英文了,但是我用我的心灵感情去讲,就给了它生命。那些学生,他们知道,我又不是来教英文的,我文法不正确没有关系,发音不正确也没有关系。但是我所讲述出来的是我们中国诗词里面真正的生命、感情,那些古代的诗人,我要在我的口中、讲解之中让他们活起来,那西方人就同样受到感动。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P128 大师一直在学习
而我这个人除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之外,我其实更大的“好”,还不是“好为人师”,而是“好为人弟子”,我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直到现在我也仍然喜欢学习。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二)阅读的三个层次
P130 接受美的三个层次
在西方的文论中,汉斯·罗伯特·姚斯写过一本书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翻译作《关于接受美学》。你读一首诗,怎么接受它?怎么理解它?姚斯提出来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美感的感知性的阅读”(aesthetically perceptual reading)。就如元遗山所说的,对《锦瑟》诗大家都不懂,可是大家都喜欢它,为什么呢?这就是“美感的感知性的阅读”。 还有第二层次的阅读,就是“反思的说明性的阅读”(retrospectively interpretive reading)。 第三层“历史性的阅读”。历史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看作者本身的历史,我们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你要看看李商隐的生平,他有什么样的经历,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诗,他在哪年作的?当时的背景是什么?所以这个历史性的阅读,你可以从作者的历史来读。历史性的阅读,其实还可以有第二种的意思,就是西方人常常讲的“接受史”。李商隐这首诗,被历代的读者怎么样接受的,他们都有什么样的说法。这是另一种读法。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三)西方文论中的诗歌解读
P144 “意图谬误”与“感应谬误”
“新批评”主张,你要批评一首诗的好坏,不是看它的历史,不是看诗的作者,你要看这个作品,所以你要close reading,you have to read closely,就是你要很仔细地去阅读,一个字都不要放过,一个声音都不要放过。当然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那真是太丰富了,千差万别。所以后面有人又提出了microstructure,就是所谓“显微结构”的说法。 而且“新批评”又说了,你如果只从作者的本意来说,那就是一种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fallacy就是错误,intentional是人的意向。说我的意念是好的,我是好意的,好意就能写出好诗来吗?不一定的,所以这是个意图谬误,就是一种错误。 你要从艺术的眼光来看,从这个作品所表现的人生哲理来看,它不一定是一个有深度的好的作品,它以廉价的悲剧赚取那无知的、喜欢动感情的少男少女们的眼泪,不见得就是一篇好的作品,所以这是感应谬误(affective fallacy)。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P146 没有读者的作品没有生命力
文学批评的重点,从“作者”到“作品”,现在要转移到“读者”了。因为没有读者的话,这个作品没有生命,它就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得到读者的阅读欣赏之后,它才是一个美感的客体。所以现在就到读者的作用了。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P148 “创造性背离”
下面我还要更进一步引人一个名词,就是意大利的学者弗兰哥·墨尔加利(Franco Meregalli)在其《论文学接受》一篇论文中所提出来的“创造性背离”(creative betrayal)的说法,这是一篇谈文学之接受的文章。我很喜欢这个名词,翻译成英文叫作creative betrayal。就是说,当我们解释一个作品的时候,我们是以这个作品为基础,有了我们自己的创造,而且我们创造的时候,可能违背了它的原义。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P153 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意大利人所提出来的“创造性背离”,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说法。而这个是很妙的。我觉得,作为一个读者,当你读一首诗、一首词的时候,你从里边不只读出了作者的原意,而且它在你的内心之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感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意思,这才是非常微妙的一件事情。而且我认为,这是读诗或者欣赏词的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是你从里边读出来,一个真正属于你的东西,是从你的自己内心之中兴发生长出来的东西,这才是真正会读词的人。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P154 读诗能感受到穿越了千年的感动
很多人说要访问我,问我读诗有什么好处,我说读诗就是,不死。好的诗,好的说诗的人,是真的从诗里面的生命感动了自己的命,不是只是考试,不是只是那些文字的枝节末尾的事情,是“是于理发动处,其机不容已。诗教从此流出,即仁心从此显现这见我们诗歌的妙用。不是每一首诗都有这种作用,但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有那么多伟大的诗人,留给我们这么多伟大的诗篇,他门的感情、志意、心思、理念,千古以下,我们读之仍能豁然兴起,豁然振兴,这是何等美妙的一件事情。有人说你九十岁了还到处去讲诗,因为我以为,古人的书、古人的诗给了我这么多感动,给了我很多人生上支持我活下去的这种理想、志意和感动,我如果不能够把我所感动的说给年轻人,我在上对不起古人那些美好的心灵、那些美好的志意,我在下也对不起未来的年轻人,有这么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这一代没有把它传下去,这才是我们读诗的一个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 引自 附录一 从西方文论与中国诗学谈李商隐诗的诠释与接受 附录二 略谈李义山的诗
P185 读诗时选择对的切入方式十分重要
要了解前面的十首诗以前,我想先谈谈一个诗人跟外界发生关系时的approach的问题,也就是说他跟外界接触时的途径,他怎样去接触外界,怎么样去感受事物。Approach是非常重要的,每个诗人接触外界的路子都不同,同样的一个东西,你怎么样去接受它,怎么样去描写它,它进到你的里边是怎么样进去的,你又怎么样去把它表现出来,这对于一个诗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引自 附录二 略谈李义山的诗 附录三 讲李商隐《燕台四首》
P201 从《诗经》就开始出现的赋比兴手法
以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为例,归纳其引起作者和读者感发的几种方式,我们可以归纳出赋、比、兴三种。赋就是说你不用一个形象,只用叙述说明,就给人一个直接的感受,从而引起相应的感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以为有一个鲜明形象的诗才算是好诗。 可是赋这种体式不是如此,它只靠叙述的口吻,就可以直接打动你了。 像这种由物及心、由形象过波到情意的表现方法,就叫作兴。 还有一种表现方式是比,它是由心及物——内心先有了一种情意,然后找到一个外物的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意。 引自 附录三 讲李商隐《燕台四首》 P202 西方文学批评里的各自比喻
可是,李商隐的这几首诗,你很难简单地说它们就是由心及物或者由物及心,因为整组诗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形象构成的。在西方的文学批评里,讲到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也有很多种,像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r)、转喻(metonymy)以及寓托(allegory)、象征(symbol)、拟人(personification)、举隅(synecdoche)等等。对于李商隐这组诗中的形象,如果用西方的文学术语来说,大概可以借用艾略特的用语“外应物象”。也就是说,整组诗是用一连串的形象间接地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意的。虽然这种情意与这些形象有相当的关联,可是作者始终没有清楚地说出他所要说的到底是什么。所以对于这几首诗,你就不能进行完整而理性的分析和说明了。 引自 附录三 讲李商隐《燕台四首》 P210 诗歌解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创造性背离,就是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的诠释很有可能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是可以背离作者的本意,作出带有自己的创造性的解释。其实,刚才我们也提到了诠释学,诠释学认为,每个人的诠释都是诠释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本来,他们还曾提出过“诠释的循环”这一术语,就是说你是从你自己出发,来追寻作品的意思,可是最终你追寻的所得是回到你自己。所以,每个人读诗都有不同的感受:你读了有你的感受,他读了有他的感受;你今天读这首诗有今天的感受,明天读这首诗又有明天的感受,但是你永远不可能追寻出作者的本意来。 引自 附录三 讲李商隐《燕台四首》 P211 “显微结构”也包含声音、形体和字意。
所谓“显微结构”不是文法上的结构,而是指文本里边所包含的那些最细致、最微妙的质素。它既包括声音,也包括形体和字意,读者正是根据这种非常精微的结构所提供的暗示,才能对文本中的潜能做出正确的发挥。所以在说诗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有自己的感发联想的自由,同时也不能凭任自由,你要放出去的有多少,应该抓住的又有多少,这中间有一个尺寸。你既不能完全放开,也不能死板地被完全套住,一弛一收之间,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引自 附录三 讲李商隐《燕台四首》
133人阅读
Hyperagile乔治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李商隐诗歌鉴赏
第一讲 从《锦瑟》诗谈起 P3 李商隐的有缘人 不过呢,我跟李商隐似乎有一点特别的缘分。他的...
-
文学赏析理论
-
李商隐与其余文学家的异同点
第五讲 一生等不到的救赎 P78 杜甫改变了七言律诗的形式 从杜甫开始,七言律诗不再是那种笨笨...
> 查看全部3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