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3
作者在“情性观”一节中引《诗含神雾》一段:
齐地处孟春之位,海岱之间,土地汙泥,流之所归,利之所聚,律中太蔟,音中宫、角。 陈地处季春之为,土地平夷,无有山谷,律中姑洗,音中宫、徵。 曹地处季夏之位,土地劲急,音中徵,其声清以急。 秦国处仲秋之位,男懦弱,女高膫,白色秀 身,音 中 商,其 言 舌 举 而 仰,声 清而扬。 魏地处季冬之位,土地平夷。 唐地处孟冬之位,得常山太岳之风,音中羽,其地硗确而收,故其民俭而好畜,此唐尧之所起。 邶、鄘、卫、王、郑,此五国者,千里之城,处州之中,名曰地轴。 郑,代己之地也,位在中宫,而治四方,参连相错,八风气通。 郑 地 处 孟 夏 之 位,律 中 仲 吕,音中徵。 引自 第三章 论《诗纬》的情性《诗》学观 这一段显然是以十五国风配分野,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作者囿于翼奉基于“三合局”的“六情占”有了一个“调整说”:
如它把唐位调整到亥位,因亥有闭藏之意。律中应钟,《汉书·律历志》:“应钟,言阴气应亡射,该藏万物而杂阳阂种也。“方位属北,“北行贪狼”,这样它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唐风》多俭。又如移秦于酉,因《秦风》多杀伐之音。移齐于寅,因寅有“物大、物多”之意;律中太簇,《汉书·律历志》:“太簇:族,奏也,言阳气大,奏地而达万物也。”方位属东,“东方之情,怒也。”何谓“怒”,《汉书·翼奉传》颜师古注引孟康语:“东方木,木生于亥,盛于卯。木性受水气而生,贯地而出,故为怒。”这样它就可以解释《齐风》为什么体式舒缓,泱泱有大国之风。而它之所以对陈国未作调整,因为陈处季春之位(书中校订不精,作“为”),律中姑洗。《乐叶图征》云:“岁气百川合为一德,鬼神之道行,祭祀之道得,如此则姑洗之律应。”姑洗应鬼神巫祭之事,与《陈风》正合,故《诗纬》未作调整。 引自 第三章 论《诗纬》的情性《诗》学观 案:这种解释实在迂曲难明。将“六情占”与方位混用,让作者引用文献数量增多,但解释却不能自洽。比如对齐地的解释,所谓“怒”乃是冒地而出之意,这就与齐地舒缓之风不同。陈地之风则更加难懂。其实这是用方位加各地的风俗来说明分野。如齐地舒缓之风,见于《汉书·地理志》,又《汉书·朱博传》有“齐地舒缓养名”之谓。这种分野+风俗的解释形式,正是方位+诸国的形式的一种表达,即符合《诗》义,又切合汉代对各地风俗的认识。
方位也没有所谓“调整”,如果以地图为准,则一目了然:
以成周王畿为中心扩散的方位,大致就是《诗含神雾》描述的方位。春秋时代的唐国也就是后来的晋国,魏国在西周末为西戎所灭,后毕万被晋献公重新封于魏地而为晋国卿士。曹国所以处于季夏之位,与以周王畿为中心的视角不符合,但如果变换成卫地视角,则相对符合。而《诗纬》明确说:“邶、鄘、卫、王、郑,此五国者,千里之城,处州之中,名曰地轴。”因此,这种以卫国为中心的视角也是合理的。
曹氏“调整说”实在没有道理。
11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