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的故事
人为的固氮方法,则要到1909年由德国犹太裔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发明出来。 地质学家瓦茨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写过一本关于哈伯的精彩著作《滋养大地》(Enriching the Earth),他指出:“如果没有氮,作物和人体就无法生长。”在哈伯的发明出现之前,地球所能承载的生命总数(作物数量及其连带的人类数量)受限于细菌与闪电所能固定的氮的数量。1900年,欧洲的科学家便了解到,除非找到办法来增加自然界所固定的氮,否则人口增长很快就会陷入停滞状态。数十年后,中国科学家也产生同样的想法,中国因此实行改革开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中国政府首要的订单就是建立13座巨大的肥料工厂。如果没有这些肥料工厂,中国可能已经陷入饥荒。 所以斯米尔才会说,“哈伯—博施”(博施让哈伯的方法能够商业化生产)的固氮法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而这种说法可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他预估,如果哈伯没有发明这个方法,地球上有五分之二的人无法存活。斯米尔指出,这个世界倘若没有计算机或电力还容易想象,但如果没有化肥,地球上就有数十亿人口根本不会诞生。不过这个数字也意味着,当哈伯赐予我们固氮的力量时,人类就像是在和大自然进行魔鬼般的交易了。 引自 02 农场:一个农民养活129 个人 023 哈伯是谁?我从没听说过,尽管他曾因“提升农业标准与人类福祉”而在1920年获得诺贝尔奖。不过他的默默无名并不是因为他的重大贡献,而是他一生中扭曲而丑陋的事迹,而这也让我们再度想起现代战争与产业化农业之间的可疑联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伯为德军效力,他的化学发明让德国对胜利一直抱有希望。当时英国切断了德国从智利矿区的硝酸来源(此乃制作炸药的主要成分),是哈伯的技术让德国能自行合成硝酸以持续制造炸药。后来,当德军与法军陷入壕沟战中僵持不下时,哈伯又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来研制毒气,首先是氨气,然后是氯气(他随后还发明了希特勒在集中营使用的毒气齐克隆)。斯米尔写道,1915年4月22日,哈伯“在前线指挥了军事史上第一次的毒气攻击”,他的捷报传回柏林,但是几天之后这项胜利就蒙上了阴影:同为化学家的妻子因厌恶丈夫把所长贡献在战争上,便用丈夫的军用手枪自尽了。此后,虽然哈伯改信了基督教,但依然因其犹太人身份而在20世纪30年代被迫离开纳粹德国,并于1934年穷困潦倒地死于瑞士巴赛尔的旅馆房间。或许因为科学史都由胜利者所写,因此20世纪的历史都未提及哈伯的故事,甚至哈伯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做出伟大发现的地点,连一块纪念牌匾也没有。 引自 02 农场:一个农民养活129 个人 023 哈伯的故事具体呈现了科学上的矛盾:人类对于自然的操控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是同一人,甚至是同一项发明,都可以同时带来好处和坏处。哈伯的发明为生命带来了极重要的养分来源,但也为世界带来了极可怕的新武器。正如他的传记作者所写:“不论好坏,都来自同一个人的同项科学发明。”不管是将他视为农业的贡献者或是化学武器制造者,这种二分法是极不恰当的,何况哈伯的贡献的确是有利有弊。 引自 02 农场:一个农民养活129 个人 023
14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