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页
- 页码:第42页
二、名理论 乙 知识论 第一节:西方知识论之主要问题之演变 起源:人自问何以能认识外物? 亚里士多德:一切真知识所对理念,成为上帝心中的普遍形式。(上帝那儿有一个普遍形式,人类的知识是向这个目标无限靠近) 伊壁鸠鲁派:知识的本源在人的感觉经验。 斯多葛派:知识的本源在人与自然宇宙的共同理性。 新柏拉图派:人类一般知识不足以安身立命,必须借助神学的冥想直觉才能达到最高真。 中古经院哲学家:问人是否能如上帝之认识普遍真理。 近代哲学:知识论研究转为扩大知识范围,建立知识的确定性。人类如何利用自己的哪种能力,根据何种事物,而使人类的知识发展传承成为可能? 经验主义:经验-观念-经验。。。-知识 理性主义:观念主义-推理-知识 康德: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综合,一方面限定纯粹理性所能推演的范围,另一方面限定经验知识能及的范围。目标在指出人的感性、理解、理性等能力的应用范围,以划出知识的范围及内部构造。 真理自身的意义与标准: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获得了真理,如何知道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为真? 实用主义:以观念或知识的效用来决定我们如何选择观念知识。 黑格尔:融贯-会通不同知识而使之各得其所。 语言的意义:在问知识是否为真之前需问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是什么。(知识论-逻辑) 第二节:印度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印度各派哲学均以知识论为基础。 西方哲学可为知识而求知识,但印度哲学必将所有教条归于生活之上验证。 开悟之知:高于一般理性之上,自觉之知。 知识来源的问题:目的不在解决此问题,而在批判内省以知“人尚有超于知识以上之知与内心修养生活行为上之事在”。 柯瓦卡:唯物论者。感觉为知识之来源。 尼耶派:感觉之知与推理之知为知识来源。 瑜伽派:感觉之知、推理之知和可征信之言说。 能知之心与知识的关系,以及能知之心是否被感知:知识为自我一属性-能知、所知和知识合一。 唯识宗:化除一般有能知所知的分别的认识为无分别智慧。(超越知识之后的所得) 佛教:当下有依他而起的特殊事,为实有,而共相是普遍的。 第三节:中国哲学中之知识论问题 中国哲学精神,重知连于行,重行过于重知。(知-行-德) 庄子、老子:轻知识,超知识。重无名与忘言。 宋明理学:以闻见之知为德行之知(为知识范围的上限)所用。 中国思想不重以言说讲言说,也不重以言说破言说,语言表达以足达意为止(简),依靠听者能听意,甚至得意而忘言。 (西方哲学重知识本身,而东方哲学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中国哲学尤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