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織造曹寅
清代共有三大織造,分别設於江寧(南京)、蘇州、杭州,職司這三個地方皇家紡織作坊的署理,並將定額的宫内與官用絲織品運至北京。雍正朝之後,織造的俸祿是每年一萬兩白銀,這顯示織造(至少在收入方面)是與巡撫和布政使同一等級。不過,織造不同於這類省級官員,並無固定品第,是由皇帝「特簡」出任的;他們不是省級官僚體系,而應被視為皇家精英的一員,受自成之相互負責與監督體系之節制。 曹璽所接手的正是這種胼手胝足所重建起來的體系。曹璽在康熙二年出任江寧織造,而他的任命則標誌著曹家開始把持這個職位。而曹家的把持是無人能出其右的;後來的清朝官員在其他職位上的任職也很難與之相比⋯⋯ 所以曹家人在六十五年中做了五十七年的江寧織造。 引自 第三章 織造曹寅 曹寅在江寧職司三大織坊。第一座織坊位於西華門前明親王的房宅,總計有五百五十五台織機用來織細絲、綢緞,以及各款式的禮袍;第二座位於常府街的橋邊,共有四十六台織機,用於織絲絨和素色緞子;第三座織坊有織機六十八台,用以製作獎掖文武百官的「誥命」,以及皇室宗廟的「神帛」。 根據官方造册,曹寅底下有兩千五百名織匠。其中有兩千人在一般的織機做工,兩百人操作織綢緞的織機,三百人製作誥命。而這三群人之中各有縝密的專業分工,顯示紡織業的專業化程度之高:有人負責穿線、塗擦、染色,有人專門負責設計圖案,有豐富的技術經驗。除了織工、技匠之外,衙門的僕役織坊也都有:書記與倉管,轎夫與掌傘、馬車夫、信差以及哨衛。此外還有當學徒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是受僱於官家作坊織匠的小孩⋯⋯ 技術較差的技匠,即使天天賣命,也只能掙得十兩銀子;而我們知道這類技術較差的技匠會遇到季節性的遣散,因此他們的生活想必是極度窮困。 曹寅身為江寧織造,除了檢查織機、督導織匠之外,還身負各種例行業務,他與蘇州、杭州織造輪流,每三年就必須監督絲綢成品從織坊運至北京。這些織坊也須維護修繕,有時得在荒地或御賜的土地上擴建作坊。用來運送織品到北京的船隻亦屬於織造的業務範圍,必須維持船隻妥善可用。而最繁瑣的業務當屬針對每年要生產各種織品的數量訂定配額。 曹寅並未公開批評工部編派的指示,但他明言這是不可行的,因為工部若時常隨興所至,或織或停,織坊便無法有效運作⋯⋯這些織匠因為另有額外「奉獻」,所以他們的收入應該勉强只能糊口。光是禁止奉獻,並不能解決間題。於是曹寅請求准他調撥鹽稅剩餘,以維持織匠合理的薪資水準⋯⋯康熙皇帝接納了織造的建言,自康熙四十七年起以鹽稅剩餘貼補織造的用度⋯⋯但這也顯示即使在前朝的違法亂紀被認為已經根除、新朝的運作已步上正軌的時候,織造府衙仍有挪用銀兩的弊端。 引自 第三章 織造曹寅 曹寅不必循粗糙的貪污手段,顯然就有好些管道可以從織造一職積累財富。其中一個管道就是透過操縱收購生絲的價格⋯⋯但織造要大幅操縱價格的空間是有限的,因為清朝開國頭一百年的絲價似乎非常穩定⋯⋯織造除了可從絲價變化趨勢套利之外,還可在適當時點買進賺錢⋯⋯ 李煦的盤算以及曹寅在康照四十七年的計畫(這可能意味他在上頭没有購絲定額時,將織造府衙的公款挪為私用)都可稱為半官方性質的投機行為;只要各織造能節撙庫銀,皇帝就能睜隻眼、閉隻眼,默許他們操作公家銀兩。而官府也扮演放高利貸的角色,縱容省級官員進行私人投機。 織造的另一項財源來自署理長江和大運河上的重要鈔關⋯⋯最富有的鈔關之一是鄰近蘇州的滸墅關。滸墅關的每年稅額是十九萬一千一百五十一兩銀子⋯⋯李煦就曾三度想要拿下這個位置⋯⋯但是曹寅就比較走運⋯⋯ 曹寅形同官府購銅的中間人,運用鈔關的種種資源與便利條件購銅。朝廷為了鑄錢,一直很需要銅,滿清入關以來銅料即吿短缺,到了康熙三十九年已達危機爆發的程度⋯⋯曹寅接管購銅事務時,雖然大幅增加自日本進口的銅料,但銅料持續短缺,使得戶部放棄了原有的金屬純度標準,允許曹寅將含鉛量高達百分之四十的舊銅器上繳。到最後甚至連舊「版塊」也准拿來充數。這麼一來,曹寅有了各式來源的資本供他調度,也有相當程度的變通空間,購足他的定額。他買的銅質越便宜,收益當然也就越多⋯⋯曹寅所說的「節省」是指他以低於撥款總款項的金額,購買定額的銅料。他回報康熙的是這個差額。至於他中間賺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 引自 第三章 織造曹寅 曹寅署理江寧織造期間,承辦最重要且最費時的額外差事就是查校、穩定米價⋯⋯織造的基本職責之一是隨時讓皇帝了解當前的米價,而且他們幾乎是每個月上奏摺呈報米價。這些奏報無疑能讓皇帝核對巡撫循常規管道呈報米價的真實性⋯⋯除了上奏米價、天候之外,曹寅身為江寧織造,還要投入賑濟災荒。 表面上看來,這件事顯示曹寅在商業上的精明,以及對在地米價的靈通,替皇帝獲取利潤。不過,唯有深入表象,才能看清這類操作手法能為織造本人帶來多少好處。以這個例子來說,從播種到收成這幾個月,曹寅帳下多了一萬兩銀子;這個節骨眼正是老百姓缺糧缺錢的時候,若在此時從事短期放貸,就可能獲取暴利。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朝廷敕令,命曹寅親自押送揚州、淮安等三地的米至京城。起初督導米價穩定只是臨時派差,如今卻成了固定職,以穩定官府歲入,而包衣也證明了有其輔佐省級官員的價值。 引自 第三章 織造曹寅
36人阅读
fish小鱼3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內務府
最早的「包衣」是私家奴僕。他們或是戰場上敵對部族的俘虜,如蒙古人、漢人、朝鮮人,或是罪...
-
第二章 京城與蘇州,詩詞與社交
沈德思在此堅持階層(stratum)與階級(class)之間的明顯差別:以職業、權力、所得、生活水...
-
第三章 織造曹寅
-
第四章 南巡
南巡顯然是康熙個人治術的一環;就跟包衣與奏摺的作用一樣,南巡讓康熙既能監控,又能繞過常...
-
第五章 兩淮鹽政
假若康熙起用包衣署理巡鹽御史别有用心,那何以包衣巡鹽御史針對制度的弊端提出針砭時,他又...
> 查看全部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