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闻一多 《人民的诗人——屈原》P13—P15 屈原之前已有端午,但屈原死后,国人将其名嵌入端午,将一个古老而盛大的重要节日转让给屈原,可见国人对屈原人格的认同。 过去的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端午与屈原的结合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 是什么使得屈原成为人民的屈原? 第一,在身份上,屈原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 第二,在作品形式上,是人民的艺术形式,主要作品《离骚》是歌舞剧;次要作品《九歌》是民歌; 第三,在作品内容上,无情暴露统治阶层的罪行,严正批判他们的罪行,即用人民的形式,喊出人民的愤怒; 第四,屈原的死亡抗争,他的“言”(文采)与“行”(义的抗争)实质上等于领导了一次人民革命。 《诗的唐朝》P35—P40 “诗唐”,即“诗的唐朝”,原因有三: (1)好诗多在唐朝;(2)诗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到唐朝达到极点;(3)唐诗体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诗体;(4)从唐诗分支出散文、小说等文体。 散文: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原只作为集体写诗的说明书,是附属于诗的散文,到中唐独立成文(抒情散文),八大家古文受唐诗影响而别具一格。 传奇小说:唐代政府大力提倡诗的教育,要进士及第登上仕途,必要会作诗,许多举子在考前把诗夹杂在故事中投给考官展示才华(唐代考试有行卷的风气),从而产生大量传奇小说。 唐人诗的生活化——凡生活中用到文字,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 任何天才都必然受到他所处社会环境的支配,划分文学史时代,应从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作者的关系方面去研究那个时代作者的同异所在,然后求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来,作为时代的标志。 唐诗在天宝前后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面目。天宝之前的“盛唐之音”出自门阀贵族,天宝之后平民跟文学的关系日渐密切,时代改变,词开始出现。 《陈子昂》P41—P54 子昂诗分三类:(1)《感遇》三十八首及其同类诗;(2)“酬晖上人”诸作;(3)近体诗。 当时写古体诗是一般风气,但子昂诗含有深邃哲理,人生感慨谁都有,但陈子昂独高人一层。 因为站得高,所以悲天;因为看得远,所以悯人,一个既有寥廓宇宙意识,又有人生情调的大诗人。 陈子昂的思想——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 《四杰》P55—P62 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浪漫,遭遇悲惨,有三人死于非命。 ——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按序齿排序,卢、骆比王、杨大十岁左右) 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乐府新曲(大开大合),而乐府新曲又是宫体诗的一种新发展,所以卢、骆实际上是宫体诗的改造者。 王、杨专工五律,从台阁(仪式的应制)移至江山与塞漠(低回与惆怅、严肃与激昂),完成“律”之“变”。 卢、骆是建设者,王、杨是破坏者,一举摧毁旧式“江左余风”的宫体诗。 《王昌龄》P68—P72 从文学技巧说,王昌龄和孟浩然可以对举;至于文字色彩的浓淡,则浩然走的是清淡之路,昌龄走的是浓密之路。 《孟郊》P110—P113 一改前人温柔敦厚的作风,以破口大骂为工。 孟郊以毕生精力和亲身的感受用诗句向封建社会提出血泪控诉,其动人力量远超哭丧式的纯客观描写。 闻一多观点:从中国诗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最能结合自己生活实践继承发扬杜甫写实精神,为写实诗歌继续向前发展开出一条新路的,似乎应该是终生苦吟的孟东野,而不是知足保和的白乐天。 《赠郑夫子鲂》“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