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读书笔记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
更深入了解莫言的文学风格,《檀香刑》讲述魔幻现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相融合的故事,是一部真正的民族化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意味。
🚀 三句话概括这本书
简介:《檀香刑》是莫言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恢复作家的“说书人”身份,创作的一部“真正民族化的小说”。作者采用神奇的叙述结构,汲取民间说唱艺术之精髓,凭借出神入化的文学语言和惊天动地的故事传奇,将小说打造成为可以用耳朵阅读的戏剧化作品。
📒 阅读思考
观点 1
《檀香刑》是近两年来看到的文学小说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作品。莫言老师用一贯的讽刺笔风,描述着清末光绪戊戌变法前后,民间自发的义和团起义活动遭到打压的情景,围绕着执刑人赵甲、起义人孙丙、孙丙的女儿/县衙钱丁的情人孙眉娘和县衙钱丁为主要人物展开的一系列民间故事。整个故事就如封页那个大字一样,不过都是“戏”。
故事的背景是1898年前后,德国在东北铺设铁路,遭到东北人民的反抗。德国兵在东北高密乡残杀百姓,清王朝无能狼狈为奸,百姓揭竿起义,史称义和团运动。同时,社会上也正进行戊戌变法。这两场爱国救亡运动到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故事里讲述的就是参与这两次运动中的人事物,有正义的起义之士,有普通的平民百姓,有想要为民申冤的官员,还有执行残酷无道刑罚的刽子手。
刑罚和猫腔,都是这部小说中关键因素,串联起了整个故事。
观点 2
文章开篇通过孙眉娘提狗肉找知县钱丁去放了自己父亲这个角度,来讲述事件的背景:
孙眉娘的父亲孙丙原本只是个唱猫腔的戏班头子,与知县斗胡须输了之后自认没有了猫腔的灵魂(一把漂亮的胡须),所以解散了戏班,留在高密乡开小茶馆过日子,并与原本戏班里的小桃红情投意合生下一对双生子。但孙丙的妻子小桃红后来在街上被德国技师羞辱,孙丙情急之下把人打死后,德国列强要求清朝大国交孙丙出来以示惩戒。孙丙则在村民和知县的帮助下逃脱了,德国列强抓不到人则屠杀了村民和孙丙的妻儿,至此孙丙与德国政府结怨,学习了义和拳回来后揭竿起义,但最终还是被县衙抓了,关押在钱丁的衙门里。
观点 3
在讲述刽子手的历史时,提到刽子手的祖师爷是皋陶,他创刑造狱,可以说是司法史上的祖师爷,在书中他被供为刽子手的祖师爷,我理解也是一种讽刺意味。残害正义之士的刑罚,执刑这样刑罚的刽子手从不会是正直公正的。后文从钱丁的角度,表达了对清皇朝认可刽子手这一职业的不满,侧面说明清王朝未正视和重用有志之士,也正面说明了正派之人对刽子手的看法:至尊至贵的皇太后,承天启运的大皇帝,你们是万乘之尊啊,竟然不顾身份,堂而皇之地召见一个刽子手。刽子手是什么?是连下九流都入不了的人渣!余等这些为臣的,宵衣旰食,勤谨办事,但要一睹龙颜,也如同石破天惊。可一个猪狗不如的东西,竟然得到了你们的隆重召见。
百科简介:皋陶与高辛氏的契、后稷共同辅佐大舜,成为中国先秦史中一位深远影响的人物。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为四千多年来中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被人们喻为“圣臣”。
观点 4
从钱丁的角度,他看到的是一个落魄的大清王朝,有志之士未得重用,甚至被残杀。袁世凯作为官员中的高层,与德国政府狼狈为奸,连同刽子手一起嘲笑戏弄清王朝官员。在那个封建的年代,思想闭塞的官员被这样嘲笑戏弄,怕是想死的心都有了。钱丁也害怕,但他自认清王朝还有得救,自己还能尽一份微薄之力,能够与清王朝一同对抗德国。
观点 5
从袁世凯的话中可以了解,因为民间拳匪骚乱,仇教灭洋,引起国际争端。北京作为重要政治要地已经被列强包围(这里的包围应该是指褒义),而东北高密反抗情况最为严重,所以找了赵甲来,要用一种特殊的刑罚来处理孙丙,同时要震慑平民,平息起义。
作为清王朝的高层官员,袁世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清王朝的政治动向。他们是认可德国来东北铺设铁路的,认为这是国际合作。对于民间的起义,他们认为这是在闹事,所以残杀义士,杀鸡儆猴。
观点 6
文中花了非常长的篇幅来描写凌迟的画面,处理细节之详细真实,仿佛莫言老师在身临其金地讲解,实在太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所以这一段是最难看下去的一段。但这一段凌迟,也是文中的重头戏。
赵甲带着徒弟,凌迟的是知府钱丁的堂弟钱雄飞。钱雄飞曾是袁世凯身边得力的军官,因戊戌变法看清楚了袁世凯的面目,而自己谋划了刺杀,结果刺杀失败被擒。袁世凯安排了全体军官一同观看凌迟,观看到最后已有一部分士兵晕倒,可见凌迟手段残忍至极,杀鸡儆猴的作用相当有效。
又是一位有志之士被残杀,文中被赵甲施刑的有戊戌六君子、钱雄飞和孙丙,他们都是勇敢反抗的有志之士。
因为这一段凌迟,赵甲受到了袁世凯的重用,后来在抓到了孙丙后,袁世凯重新找到了赵甲,让他想一个刑罚来处理孙丙,所以才有了檀香刑。
观点 6
赵甲在对戊戌六君子执刑时,曾有一段心理活动的描述:
但今天,他感到那坚硬的鸡血面具,宛如被急雨打湿的墙皮,正在一片一片地脱落。深藏在石峰里的灵魂,正在蠢蠢欲动。各种各样的情感,诸如怜悯、恐怖、感动......如同一条条小小溪流,从岩缝里汩汩渗出。他知道,作为一个优秀的刽子手,站在庄严的执刑台上时,是不应该有感情的。如果冷漠也算是一种感情,那他的感情只能是冷漠。
因为赵甲曾与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有过真诚的友谊,在执刑前即使已经带上了刽子手的面具,赵甲那尚存的一点点怜悯之心还是悄然流露出来。虽然不同情这样的刽子手,但侧面可见戊戌六君子的人品尚得人心。
赵甲得到重用是在他砍了戊戌六君子的头之后,被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召见和褒奖,并赠与佛珠和龙椅,同时还得到了告老还乡的允许。莫言老师用寥寥几语就表达出了光绪帝的情况,看得出光绪帝没有实权,变法失败后权力集中在慈禧太后上,属实无奈。
观点 7
马桑镇血案,被残杀的百姓如此悲惨。为官者想要为民申冤,却被劝说“这官是为上司当的”。贼喊捉贼,人民的反抗被无视,屈辱的历史让人抬不起头,一个国家的腐败,往往是从里面开始烂掉的。
知县钱丁是有一颗爱民护民之心的,但在腐败的清王朝前,列强入侵之时,国尚不能自保而要向列强低头之时,他也无可奈何,一己之力这么微妙,如何能撼动德国政府。戊戌六君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他不想抓孙丙,终于都一样,德国政府会给清王朝施压,最终还是会清理所有反抗的人。
在给孙丙执刑前,袁世凯下令先杀了代替孙丙的小山子,这里有一段知府赵甲的心理描述:
余心中纷乱如麻,眼前红雾升起,耳朵里枪炮轰鸣,这弥天漫地的血腥气息啊,这扑鼻而来的龌龊臭气啊,这显然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大清王朝啊,余是弃你啊还是殉你啊?举棋不定,犹豫彷徨;四顾茫茫,一片荒凉。
这里钱丁已经意识到了王朝的覆灭,自己的无可奈何,这一段心理描述,也预示了后面他私自杀死孙丙,如孙丙所愿。
观点 8
关于孙眉娘和知县钱丁的爱情,外人都认为这是违背纲常伦理,在暗暗嘲笑着赵小甲,同时也给县衙抹黑。站在孙眉娘和钱丁的角度,眉娘爱他爱得要死要活,如何都不能够自已。钱丁是敬重自己的发妻,但没有爱情,他与眉娘才有真正的爱情。眉娘曾托钱丁放过孙丙,到最后她亲眼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施刑,而且还是被自己的公公下的手。所以她杀了赵甲,一个妇人为了救自己的父亲,杀死了那个刽子手。最后她也疯癫了,或许结局最好的就是眉娘了,至少她活下来了。
👣 作者创作的想法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刻,扮演者施刑人、受刑人或者是观刑人的角色。——莫言
故事中充斥着两种声音,一种是胶济火车的轰鸣声,一种是茂腔的哭泣声。
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对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还不够到位。——莫言
题《檀香刑》
火车轰鸣大地动,茂腔高唱起悲风。
只因学鲁哀看客,无奈顺笔写酷刑。
为报深仇装神鬼,追求真爱扮优伶。
人生原本是场戏,戏之本原是人生。
📘 书中最喜欢的一些话
·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仄;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知府钱丁
· 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娼、嗜血纵欲。——赵甲师傅余姥姥
· 夜色渐深,新月如钩,银光闪闪。紫色的天幕上,缀满了繁华的星斗。知府仰观天象,见北斗灼灼,银河灿灿,流星如电,划破苍穹。夜色深重,霜冻逼人。——知县钱丁前往莱州府
🌏 思维导图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