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俗罢了
゜静 (单纯,可爱,不切实际)
在读 菩提十书之《宝瓶菩提》
真实的本质不会因形式的表现而改变,再特异的形式一旦能勘破,形式就成为可笑的东西。
收到您的来信后,我不敢称呼您“洪博士”,但是我想不管称呼您的名字或头衔,您我都知道那叫的就是您,不是别人!
您的问题是:
“佛要人去我执,可是我阅读的佛学书籍的作者,总是把自己的履历及著作列出来。看他们讲的是禅学,头上却戴着那么多帽子,似乎我执都未去掉,到底原因何在?”
您说这个问题曾问过几位法师居士,都未得到他们的答复,不知原因何在,可能是与他们无缘,而您希望我不用客套,以最真实的禅心毫无隐瞒的回答您的问题。
收到您的信,使我想起一些常被问到的类似的问题,例如“佛教主张吃素,为什么素菜馆里素菜有‘羊肉汤’和‘红烧鱼’的名字呢?”;例如“禅宗里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什么却有那么多的公案和语录呢?”;例如“禅宗说第一义不可说,那么,你写那么多文章有何意义?”;例如“六祖慧能不识字,也可以成佛作祖,是不是我们应该舍弃一切经典呢?”;例如“佛说法明明是四十九年,为什么说不曾说过一字呢?”……
这些问题的面目不同,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既然您是以禅的态度来问,我就用禅的公案来回答您吧!
唐宣宗在还没有当皇帝时,曾经因避乱而隐居在禅寺里,他在盐官禅师座下当书记,黄檗希运禅师是那里的首座。
有一天,黄檗禅师在佛堂礼佛,正当他五体投地的时候,宣宗问他说:“求道的人,不应执著于佛,不应执著于法,也不应执著于僧,你为什么要礼拜呢?”
黄檗回答说:“我没有执著于佛,也没有执著于法,更没有执著于僧,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随俗罢了!”
宣宗又问:“既然只是随俗,礼拜又有什么用处呢?”
黄檗听了,举手就是一掌劈过去,打得宣宗哇哇大叫,说:“你怎么这样粗鲁!”
“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在这里说粗说细!”黄檗义正辞严的说。
是的,禅师印出他的著作,上面挂着文学博士、大学教授等头衔,无非也只是和黄檗一样,只是随俗罢了,其中并没有特别的用意。我想,一个禅师之所以要写书,和古代禅师的公案、语录一样,不是为自己来说来写,而是为了引导众生的方便,既然这样,就要随顺众生的习惯。
像我就觉得,禅书里把禅师的履历、头衔列出不仅无妨,还希望他的书取个好的书名,希望有好的封面、好的纸张、好的印刷,最好是让人拿了就爱不释手,能抱着睡觉。
自然,如果没有头衔、没有书名、用最粗糙的纸张来印一本禅书,禅书的价值并不会就被折损,只是我们想想,众生将会如何对待这本书呢?他们不要说拿起来看了,很可能随手就丢在垃圾桶里了?
形式与本质之间可能没有必然关系,但形式可以产生对本质的印象,特别是对那些无法判别本质的人,形式变成一个重要的手段,要不然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东西需要包装、广告、设计,乃至于名牌了。例如素食馆里的“羊肉汤”,素食者叫了这道菜时,早就知道它是用香菇做的,那名称只是为了方便称呼,从没吃过这道菜的人吃的时候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做的?怎么这样像羊肉?”事实上,他吃的也只是剁碎的香菇,本质并无二致。
从前,有一位和尚看起来像是开悟了,于是既不拜佛、也不烧香,甚至,常常把最尊贵的《大般若经》撕下来,在上厕所时当草纸来用,有人责问他时,他总是说:
“我就是佛,经文是记载佛的说法,既然有佛在此,这些经文就是废纸,拿来当草纸,有何不可?”
有位禅师勘破了他,就对他说:
“听说你已经成佛,真是可喜可贺,但是,佛的屁股是何等尊贵,用这种废纸擦屁股,真是太不相称了,你最好还是用清洁的白纸吧!”
和尚无言以对,大为忏悔。
这就是形式与本质的问题,真实的本质不会因形式的表现而改变,再特异的形式一旦能勘破,形式就成为可笑的东西。
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本质,加上好的形式,不是更好吗?开悟的人如果能用白纸擦屁股,就比用经文擦屁股更值得崇敬,更合乎人情呀!
还有一个禅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石室和尚跟随师父石头希迁去游山,石头说:
“前面有树挡着,快帮我把它砍掉!”
石室说:“拿刀子来!”
石头拿出刀子,把刀刃递给石室。
石室看师父递来了刀刃,不敢去接,说:
“师父,不是这边,把刀柄那边给我!”
石头说:“柄有什么用呢?”
石室和尚当下大悟。
是呀,对一把刀子而言,柄有什么用?柄的用处,人人都知道,那是刀的着力之处,是用来控制一把刀的。可是柄并不是用来砍东西的,而是用以主宰刀子的,这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剪刀的握把、书的封面、音响的外壳、笔的套子、胶水的瓶子、灯的台座,你看,在我书桌前的东西,就有这么多和刀柄一样,甚至我把手拾起来看表,表带、表面也是这样的东西,但分针时针真的有用吗?时间并不会因为我手中的一只表而有所改变呀!
就像您是美国一流的生化博士,这一点您清楚得很,可是不认识您的人并不清楚,若您要从事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要您的履历、头衔、经历,甚至有时还要写自传呢!这就是“随俗”或者“随顺众生”。
再看看庙里的菩萨,每一个都塑得那么庄严端正,甚至身披璎珞、头戴宝冠,佛经不是说佛菩萨是无相吗?那也是随俗、随顺,加上方便善巧而已。
头衔如此,没有头衔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不识字的,但他“闻而慧”,一听到佛法就顿悟了!许多典籍都强调他不识字,这“不识字”也是他的头衔,是为了给那些不识字或知识教育较少的人有信心,让他们知道佛法的平等而来喜欢佛法。慧能的不识字,在我看来,是“不识字博士”,或“博士后研究”,也是我们加给他的头衔。那些识字而博通经论的祖师,不也一样伟大吗?
禅宗关于本质与形式、文字与第一义之间的思考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安石有一首诗说:
侏儒戏场中, 一贵复一贱; 心知本自同, 所以无欣怨。
在戏台上演出的人,一下子扮乞丐,一下子扮皇帝,但演皇帝时他不欣喜,演乞丐也不怨恨,这是由于他知道自己不是皇帝,也不是乞丐。就像我走在路上,有人认识我,我不会为之欢喜,没有人认识我,我也不会伤心,因为,我就是我,或我只是我!
《金刚经》说: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如来”不是色相音声所能求得的,那么我们若从一个人的头衔要来探求其本质,也是不可得的。
当我们拿到一本禅书时,何不把履历的那一页翻过去,读读看有无所得,这才是要紧的。
我的书也是这样,您不会因为看到我的照片和履历才读我的书吧!
您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所以我写了这么多,而且这封信要收到我的书里,算是您为众生而问,我为众生回答,相信您不会在意才对。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精进料理
一个人能以素食维生是分内应为,因为人不应该为了满足一己的口腹之欲,用动物的生命作牺牲。 ...
-
宿命之情
人被小利蒙蔽时,哪里会想到会毁掉一生的基业呢?人在仇恨之中,哪里能看到别人情义的珍贵呢...
-
随俗罢了
-
附录 愿是芒花,或是和风 林清玄的文学与菩提
秦情 1 喜欢林清玄作品的读者,会发现他每一本书的自序后面都写着“客寓”,从“兴隆路客寓”...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