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就给我恰到好处的回应
因为心理咨询和写作的缘故,我在外面吃饭或者走路时很喜欢观察他人,尤其喜欢观察父母与孩子之间是怎样互动的,亲子关系如何。 某一天中午,我在一家小吃店吃午饭,隔壁桌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妻,带着他们六七岁的儿子。这对夫妻面对面坐着,儿子挨着母亲坐着。父母为自己点了面和饭,为儿子点了一碗小馄饨。男孩说他一会儿要去吃麦当劳,父母同意了,妈妈对他说,等他吃了一碗小馄饨之后,就带他去吃麦当劳。在等待上餐的时间里,父母拿着各自的手机玩,偶尔聊聊天。男孩坐在角落里东张西望,然后他忽然问父母:“牛肉什么品啊?” 听了男孩的提问,我低头一看,发现面馆每一张餐桌的右下角都贴着一个小广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牛肉御品”。男孩连续重复了三遍“牛肉什么品啊”,每一遍都是中等音量,隔壁桌的人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但是父母好像都没有听到似的,没有给他任何的回应。我当时觉察自己有一点想回应这个男孩的冲动,但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多管闲事。于是,我继续吃自己的牛肉面。 后来,他们的午餐上来了,男孩吃了一两个小馄饨就不吃了。接着,他的妈妈拿起汤勺喂他吃,但他闭着嘴,脑袋东摇西晃的,以示拒绝。这时,妈妈忽然生气了,她提高音量,大声呵斥:“你怎么回事啊?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想要怎样啊?!”而爸爸沉默地看着孩子。其他食客同我一样,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声吓了一跳,纷纷望向他们,然后发现没啥事,继续低头吃饭。妈妈发了脾气之后,接着对孩子抱怨了几句,放下汤勺,转身自己吃饭,不理会孩子了。过了一会儿,她又转向孩子,拿起勺子,舀起一个小馄饨,温和地对孩子说:“你要乖,要听话,小馄饨很好吃的,不信,你问问爸爸。”她舀了一个馄饨给丈夫,丈夫配合着吃掉,并说了一句:“很好吃的。”“你先把小馄饨吃完,不然我们不带你去吃麦当劳。”妈妈继续半哄半威胁地喂孩子吃饭,男孩又勉强吃了几个小馄饨。最后两个大人用餐完毕,就带着孩子离开了小店。 过了一周,我在一家商场的中式快餐店吃晚饭,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对母女,妈妈背着孩子的粉红色书包,女儿也是六七岁的样子。她们两个人并排坐着,前面的小碗里盛放着几个菜,有粉蒸肉、刀豆土豆、红烧茄子、红烧鱼。女儿指着粉蒸肉问:“这是什么?”妈妈说:“粉蒸肉,我点的。你要不要吃?粉蒸肉很好吃的。”女儿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妈妈夹了一块粉蒸肉自己吃完,又夹起一块问女儿:“你要不要试试看?”女儿点点头,妈妈把一块肉放到女儿碗里,女儿开始吃,妈妈问:“味道还可以吧?”女儿低头吃着,发出“嗯”的一声。 她们继续享用着自己的饭菜,女孩吃着饭,含糊地说了一句话。妈妈没听清,发出了疑问:“嗯?”女儿又重复了一遍:“这里很小。”“是的,这家店很小。”妈妈回应道。看孩子吃完了粉蒸肉,妈妈问:“这个粉蒸肉,你还要吃吗?”女儿摇了摇头,妈妈不再说让孩子吃肉的事,也没有再给孩子夹粉蒸肉,只是偶尔指着刀豆土豆对女儿说:“这是你的最爱,多吃点。”整个过程,都是这个小女孩自己夹菜、吃饭,筷子上沾着饭粒去夹菜,或者偶尔没夹住菜,掉了一点在桌面上,她的妈妈都没有啰唆一句。 大家看完我对上述两个场景的描述,有什么感觉和想法?前者是不是给人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后者是不是给人一种温馨自然的感觉?我觉得那个男孩好可怜,为他感到难过。我在心里有一个判断:这个男孩长大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比这个女孩高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位母亲回应孩子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可以看出,对男孩来说,妈妈要么不回应他,要么就是以一种情绪起伏很大,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可怕方式回应他;而对女孩来说,妈妈给她的回应是温和精准的,是恰到好处的,没有忽略和漠视,也没有紧盯和强加。 以前,我写作很投入,男朋友和我讲话时,我会忍不住敷衍他,无论他和我讲什么,我都用“哦”来回应,他多听了几个“哦”之后,会非常生气。后来,我就调整了方式,对他说:“我在写东西,给我五分钟,然后我再和你讲。”当然,我会尽力做到五分钟之后,从电脑前转身,与他对话。 我用“哦”来回应男朋友,他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哦”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回应,而且非常冷冰冰,相当于没有回应。 没有得到回应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我上寄宿中学时,给父母打电话,而父母不在家,没接到我的电话,如果我当时情绪状态不佳,父母不接电话就会让我很受伤很生气。这种感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比如有的人生病不舒服,给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打电话,如果对方没有接,那么就会感觉很受伤很生气。 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被回应尚且如此难受,那一个小孩不被回应该是怎样的痛苦。 心理学上讲的爱,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种“我给你吃,给你穿,照顾好你一日三餐,让你不生病,能够健康地成长”,单单这样是不够的。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十分弱小,几乎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通常婴儿的主要照看者是母亲,如果在这一时期母亲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让孩子感觉慈爱温暖,觉得自己有所依赖,不必担心母亲会离开自己,那他就会形成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感”,会感觉有安全感。 那怎样才叫“恰到好处地满足婴儿的需要”呢?“我饿了,妈妈就过来喂我;我尿湿了,妈妈马上给我换尿布;我一笑,妈妈也跟着我一起笑;我把小手伸向妈妈,去握她的手,妈妈也把她的手伸向我,来握我的手。在这个母婴共同体阶段(0~6个月),孩子的感觉是:我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和妈妈是一个人。”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孩子从妈妈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存在,孩子被真正看见了——妈妈看见他生理、情感上的需要并且及时满足他,并带着爱的响应,孩子与妈妈就有一种情感的链接和互动,一种关系呼应与映照。“妈妈充满爱和专注地看着我,我就觉得我是存在的,并且我的存在是充满价值的,我是可爱的。”这就是客体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温尼科特所提的“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 mother)。 “足够好的母亲”提供一种成功的镜映,这个镜映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和持续存在感。即妈妈给予孩子一种恰到好处的回应,这个回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感到妈妈是喜欢他的,是愿意回应他、满足他的。但是如果这个妈妈没有回应婴儿,甚至要求这个孩子满足妈妈的需要,让孩子来适应她,迎合她,这个孩子开始会生气,最后就会变抑郁。 母婴关系中没有回应或者有许多回应不恰当带来的挫折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我有一个来访者,她的母亲非常自恋,常常以自己为中心,唯我独尊,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上小学时,她出门时跟妈妈说了近十遍:“如果你在家,不要锁门,这样我下课之后就可以回家了。”但是这个母亲完全不理会女儿的话,她紧闭房门,自己在家里做饭、吃饭、洗澡,无论女儿如何敲门,如何在门外呼喊,她都没有听见,不回应,不开门。 女儿从小在母亲的不回应或者错误回应下艰难生活,长大后与人相处,总觉得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或有敌意,她的丈夫如果没有及时接她的电话,她会非常愤怒和悲伤,然后控制不住地狂打电话。她还常常觉得孤独和抑郁。 在计算机技术中,有一个“心跳机制”,什么意思呢?在网络中存在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的两方,为了确保双方链接的有效性,就需要定时发送一个自定义的结构体(心跳包或心跳帧),让对方知道自己还活着。有心跳响应,说明我们是有效链接着的,没有心跳响应,链接一定出了问题,需要检测问题、解决问题。 同理,换到与人的交往中,你发出一个信号是让对方知道你活着,如果对方给你回应,你就知道对方也活着,而且还是和你在一起的,你就会感觉很安心。 如果一个很小的孩子发出一个信号,结果没有得到他人的回应,他不仅会感到孤独,甚至会觉得自己不存在了。这个不存在的感觉是非常可怕的。对幼小的孩子来说,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做到恰到好处地回应别人,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如果你小的时候被人恰当地回应过,比如你的妈妈或者爸爸,他们能够准确而及时地回应你的需求,你自然就能够学会恰当地回应他人的需要,对他人有同理和理解之心。说难是因为如果你小时候缺乏被镜映的体验,真实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真实的自己没有被接纳,你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如何给出恰到好处的回应。 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就是学习如何更好地爱人。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尝试给他恰到好处的回应。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无法给出恰到好处的回应,或者总是给出错误的回应,先从好好认识自己开始,认识自己是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中,让自己高兴很重要
1.自己高兴时,看别人高兴才会顺眼 前几天,我给丈夫大卫放假大半天,让他和“狐朋狗友”们一...
-
愿你能为自己遮风挡雨,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避难所
1.婚姻无法成为人生的避难所 惠子与我同龄,老家在中部农村,大学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三四线城市...
-
爱我,就给我恰到好处的回应
-
看见,就是爱;回应,就是爱
前一段时间,苏沪地区的空气质量不好,我带女儿小巴掌在小区的一个室内游乐场玩。我们去得有...
-
你敢比你的父母更幸福吗?
之前,“国民老公”王思聪在分答上的回答刷爆了朋友圈,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网友问...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