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蒙田 引自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至少存在两种意义上的阅读。
一种是吸收资讯,即通过阅读,知道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阅读报纸、杂志,或是微博、公众号,很多时候都属于吸收资讯的范畴。这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性认识。
而另一种,便是在理解意义上的阅读。所谓理解,就是我们不仅知道哪里发生了什么,还能进一步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机制、影响等作出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简单的人云亦云,而是经过我们仔细思考小心求证后谨慎作出的。通过理解意义上的阅读,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层面。
就认知规律而言,一般人们都是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说要先了解、再理解。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头脑中充满了过多的感性认识,致使留给理性思考的空间被严重压缩了。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使得“观点”可以被批量制造和传播,其包装往往非常华丽,接收起来又非常便捷。我们很多理念、认识,其实并非我们思索的结果,而是被“灌输”的结果。最终,社会上多是半瓶子醋的“知道分子”,脑袋中充满了方便但没有营养的“罐头思维”(L·S·斯泰宾),而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凤毛麟角。
从上述意义上,第一种阅读只能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并不能加深或拓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属于“了解”。而第二种阅读让我们不仅理解了一件事背后的道理,还能在遇到类似事件时举一反三,很快把握事件本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更多的事情,比记住更多的资讯重要得多。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却一直停留在知道资讯的阶段,我们就称其为“书呆子”。而本书的主题,便是在通过阅读增进理解的第二阶段,提供一些原则与技巧。
在了解、理解的后面,便是“掌握”。掌握的意思是能够把得出的理性认识自觉地应用于指导实践。当然这超出了本书的讨论范围。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弗朗西斯·培根 引自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阅读是有层次的,至少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基础阅读,即能够认字,读得明白某个句子的字面意思。可以从事基础阅读意味着摆脱了文盲状态。大部分人在母语基础阅读方面没有困难,但在外语基础阅读方面仍是有困难的。
第二层是检视阅读,即在不逐句阅读的前提下,非常快速的把握一本书、一份材料的性质,也称为预读或略读。比如花五分钟翻一翻某本书,就大致知道其主题是写什么的、包括哪些部分等。
第三层是分析阅读,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精读。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花费相当的时间对材料进行全盘、完整的阅读,不仅明白了材料字面的意思,也弄明白了其背后的含义。当我们完成一本书的分析阅读后,我们可以说理解这本书了,把这本书吃透了。
第四层是主题阅读,即我都把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不同的书放在一起比较着读。当完成一次主题阅读之后,我们不仅对某个主题有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更能指出这个主题下不同书籍的优劣之处。
第三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关于基础阅读,太基础了,所以并没有什么值得多说的,这本书也不是为了解决基础阅读的问题而写的。但正常孩童学习阅读、具备基础阅读能力的四个阶段,倒是值得注意。
第一个阶段是阅读准备阶段,顾名思义就是为学习阅读做好必要准备的阶段。此阶段一般在六七岁上学之前完成。孩子在这一阶段应具备良好的视力与听力,有起码的认知能力,口齿要清晰,能正确地说日常用语,并可以保持注意力、学会服从…如果孩子没有做好上述准备就开始学习阅读,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晚些开始阅读学习也是可以的。
第二个阶段是简单阅读阶段,即从看图识字开始,到读懂一些简单书籍为止。完成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明白一连串字符所表达的含义,并有喜欢阅读的倾向。
第三个阶段是快速扩充词汇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大量阅读各类型读物,不断扩充所掌握的词汇,从而达到可以自主开展课外兴趣阅读、扩大视野的层次。
第四个阶段就是把前面三个阶段所学不断精进的阶段。这个阶段之后,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已经能读了,他可能只是还不擅读,不掌握阅读技巧,但在读一段材料或一本书时,他已经不需要频繁查字典了,也不会被句子结构和语法所困扰。在基础阅读方面,他已经没有明显障碍了。之后他才有可能更进一步,进入检视阅读的层次。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就是在有限时间内快速把握一本书的阅读方法。
检视阅读有两种,第一种是浏览,也可以叫浅尝辄止。有点类似我们在书店或图书馆挑书的过程:我们没有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们得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对值不值得把它带回去仔细读迅速作出判断。对于习惯于在书店或图书馆逗留的人来说,这种检视阅读没有困难。但我们仍可以总结一些实用技巧:比如先从阅读书名开始,不要忽略副标题,如果有序就先读序,如果有腰封,也看看腰封;学会看目录和索引;最后选几个你觉得重要的篇章浏览一下,或者东翻翻西翻翻,试着随意读几段或几页。
与我而言,浏览一本书的技巧基本可以熟练掌握,只需多关注一下目录即可。
第二种检视阅读是速读,也叫生吞活剥,意思就是把一本书囫囵吞枣地迅速读完,过程中不要太注重细节。
传统上,我们都被教导说读书要仔细,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轻易放过,但事实是,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放过所有问题,可能会把一本完整的书读得支离破碎,以致抓不住重点,甚至半途而废。所以精读一定是建立在对全书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像我们画一个人,肯定是先把握他的整体形象气质,不可能一上来就研究其眼睛如何鼻子如何。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所谓主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能提出问题,并通过主动思考,对书中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最终回答了(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要在阅读过程中提出并回答什么问题呢?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一是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也就是书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三是这本书的观点对不对?作为读者你同不同意?四是这本书对阅读的你有什么意义?
一个合格的读者,还应该擅长记阅读笔记。笔记有三种:一是结构笔记,用来记录书籍框架结构;二是概念笔记,用来记录书籍主要想法;三是辩证笔记,主要在主题阅读时使用,用来记录多个作者关于一个主题的观点。
猴楠楠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 分析阅读有十二条规则,按照这...
-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一、如何阅读实用型书籍 所谓实用型书籍,是具体指导读者如何做某事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书籍。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