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关于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综述
麟甫
想读 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 上下
陈涌《历史唯物主义与艺术方法论》一文是1984年应约为《外国美学》创刊撰写的专稿。他在这篇文章中敏锐地指出:在反对过去“左”的教条主义、庸俗社会学的时候,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重视的右的倾向。因此,应当在两条战线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要反“左”,又应防右。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是一篇引起较大争议的文章,文中提出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观点。刘文以较长的篇幅介绍了我国文艺界近十年来研究方法的变化,剖析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是,文章作者不点名地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贬之为“传统观念”、“庸俗阶级斗争论”、“直观反映论”,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研究方法说成是“单纯从哲学的认识论或政治的阶级论角度来观察文学现象”,“主要侧重于外部规律,即文学与经济基础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在《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反思和自我超越》等文章中,刘再复要求“对几十年来我们的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基本思维方式进行重新审视”,在他看来,“我们的文学批评从三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大体上是庸俗的阶级斗争论和直观反映论的线性思维惯性”。 刘再复的这些观点一出台,立即博得一些人的赞同,《文学评论》上又刊出了南帆、林兴宅等人的文章,与之唱和。但也有些理论工作者不赞成刘再复的观点。陈涌率先撰文公开批评刘再复的观点。著名的《文艺学方法论》一文,是作者在武汉会议上的发言的基础上铺衍而成的。陈文指出:“文艺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的本质和文艺作为反映生活的特有方式的特殊本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方法论,只能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础上”,唯物主义的认迟论的基础上”,这是我们“考察全部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考察全部意识形态问题的方法论的基础”。陈涌指出,文艺理论界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些观点“借口文艺的特殊性来排斥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说成是“过时的‘传统观念’、‘传统方法”,“应该用‘新观念’、‘新方法'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或者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传统观念’、“传究方法’”。陈涌认为,在一些人的文章中,“马克思主义被作出种种并不符合它的原貌的解释”,“实际上它是被歪曲,被漫画化了”。因此,他认为,“这些问题是引人注目的,是应该受到关切,也是值得研究的。这不是枝节问题,也不只是个别理论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文艺的命运的问题。”陈文还对刘再复的文学“外部规律”说和“主体论”等发表了批评性意见。 陈文一发表,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毁有誉,真是“一石击起千层浪”。由此,围绕刘陈之争或陈刘之争,在文艺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主体性的论战。文艺思想对垒的阵势自第四次作代会以来至此更加明朗,双方都纷纷撰文参加讨论。敏泽、程代熙、郑伯农等在文章中支持陈涌的观点,对刘再复的文章作了分析,提出批评。由于这场论争主要是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的,所以陈、刘以及其他有关文章收在“关于文学主体论”一辑里。 引自第179页
63人阅读
麟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涂途:美学方法论展望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仅仅作为工具和手段的方法本身,还并不是科学研究的全部。……这就又回...
-
刘再复:文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近年来我国文学研究的若干发展动态
接受美学将唤起作家的“深邃意识”,即逼使作家不能不考虑自己的作品不可过于肤浅显露,而应...
-
张健:关于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综述
-
陆梅林:体系和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初探(节选)
如果不把握社会现象的阶级关系和实质,就不可能把握一定历史阶段的文艺现象的社会内容和本质...
-
陆梅林:体系和精神——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初探(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关于艺术的发展,谈过下列几个基本观点:一、精神生产同物质...
> 查看全部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