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旧世界的终结也是新秩序的开始--全球化崩溃的图景》
骑羊的兔哥 (不求甚解杂读书、自得其乐也)
2022-6的新书,感觉作者的视野很开阔哦,有见地! 基于本书的唱多米帝,唱空我兔的论调,估计不会有中译本了。这个end 不是说世界要完蛋了,而是指2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这个自由贸易、全球化的大秩序要消退了。
内容很杂,感觉是写的技术与文明一样的主题,综合了地缘、人口、历史、经济发展等分析, 分别于 运输、货币金融、能源、工业金属原材料、制造业、农业食品 这5个方面来论述。
作者认为2战后的全球飞速发展,根本上得益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带来的全球化的大Order,美国出武力强大的海军保障了贸易、连接的安全畅通,又不征服本地人(没有意愿、没这个征服文化、也没有这个能力),制止其他强国的相互攻击和征服(2战前的欧洲列强抢殖民地做原料地和市场,形成帝国,互相争霸),对全球敞开了美国这个大市场。 而现在,美国从05年页岩气革命后,能源能够自给自足了,所以要慢慢退缩了,去全球化了,这将给现有地缘、经济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者的结论是悲观的;他认为过去这几十年是全球化最好的巅峰了,未来各种乱象,世界有大动荡。
首先从交通运输、地理分析开始,这是全球化之根。
·【 运输】
古代陆上运输成本巨大,长途贩运普通食品根本不切实际。水运成本1/12 能降一个数量级。德国在欧洲的崛起因为密布的水系,美国在世界的崛起更是因为内河更是密布、交易方便。
全球贸易大增:1919年帝国时代的鼎盛时期,帝国内部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总额仅占GDP的10%。到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晚期,这个数字已经增加了两倍。
现代海运巨轮,朝更大、更慢发展(14-18英里省油,燃料占成本60%),加上改变世界的盒子--集装箱的发明巨大的效率提升(二十世纪初,港口装卸成瓶颈, 常占总运输成本的一半)。
港口则变得更大、更少,另外选址,适应巨轮集装箱运输。
这带来惊人的成本降低:降低到货物总成本的 1% 以下。在工业化之前,这个数字通常超过四分之三。在深水运输之前,这个数字通常超过99%!想要一列火车,在运力上可以达到巴拿马运河的船只勉强竞争,需要一列超过四十英里长的火车。或者要一支由 6500 辆卡车组成的车队。
运输成本的降低,这也使得全球城市的规模扩大。
意外的副作用是,将地理学从衡量一个国家成败的关键降级为只不过是背景噪音的东西。那些曾经被抛在后面的地理区域现在可以安全地发展。
过去要在一个城市完成的工作被分散到全球一百个不同的地点。输曾经仅限于“仅”原材料输入和成品输出,现在为看似无穷无尽的中间产品提供服务。现代多步骤制造供应链系统诞生了。到 1960 年代,这种供应链已经变得很普遍,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
全球多步骤贸易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常态。截至 2022 年,全球约 80% 的贸易量和 70% 的价值贸易是由远洋船舶运输的。
但这也带来本地制造和消费的分离。
美国是一个拥有强劲内部商业活动的大陆经济体,而不是一个对外贸易的全球经济体。美国只有一半的国际贸易和不到3%的国内贸易——合计仅占GDP的10%。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大多数贸易都是通过铁路、卡车或管道进行的。美国人的粮食供应、能源供应,甚至国际依赖供应链的大部分都不依赖国际贸易。最大的洛杉矶长滩港是接收制成品的。
东南亚也能自成体系,澳新资源+地区各国不同的发展度 互补。
。。。
今天的俄罗斯人认为,他们的西伯利亚大铁路(TSR)理论上能够在东亚和欧洲之间运输大量货物,是打破美国对海洋的控制的绝佳方式。俄的思想还停留在1800年代。
文中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量有误吗?只相当于一艘巨轮吗(最大的轮也就50-60w吨级啊,20w吨集装箱轮应该是很大的了,对应了2-2.4w个集装箱)?不可能吧,查阅后该线路好像2015年一年有1.2亿吨运量能力啊。每年通过60多万集装箱。
穿越一次要20多天,海运40多天 ,但每个集装箱要6-7K,海运只1-2k。
·【货币】:(感觉讲得比较单薄)
西班牙发现的玻利维亚的银山 波多西,有史以来最大的银产量。
西班牙衰落后,英国崛起,但没有大银山,牛顿在负责皇家造币厂的三十年中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发起了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利用整个大英帝国的黄金——最著名的是今天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和非洲黄金海岸在内的领土,推动了黄金为货币。
一战后,列强货币巨贬值,英镑好些,但美元就是没一点贬。美国能提供物质,从欧洲吸走了黄金。
45年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注定美元的金本位不可持续,因为世界各地都慢慢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带来的货币需求量那些库存黄金根本满足不了。人类历史,生产的黄金可能不超过60亿盎司(约合4.2亿磅)。假设美国政府可以获得开采的每一块黄金,这仅以“支持”2100亿美元的全球货币供应额。 从1950年到1971年,全球贸易增长了五倍。
法币系统下的信贷狂潮。支持了赤字、页岩气产业。。。。。
yuan(靠的是天量信贷)和 欧元都不可能主导国际化。作者断言欧元要完蛋。
从人口统计学上说,作者也觉得 成熟工人红利到头了,这部分人用得少,提供的资本多。
·【能源】:
石油3大产地: 海湾国家、前苏联中亚国+俄、 北美。
所谓的绿色能源根本不可能满足世界的需要。储能啊,垃圾电啊,农业、海洋用啊,许多问题。作者推荐看vamil的《能源与文明》。
·【工业金属】:
铁(土澳和巴西 2分天下)、铝(高耗能)、铜、钴(铜的副产品)、铅、镍,等。
·【制造业】:
大秩序的消退特别对某兔冲击巨大(能源、原料和市场 2头在外,特别脆弱), 东北亚这个世界工厂模式,还有人口的老化(欧洲也是,但欧洲是高端产品),本地没有消费力,美又渐关闭市场 。外循环不好搞呢。
·【农业方面】:
对 氮肥、磷肥,钾肥,石化能源的需求,对中国的粮食危机的断言会不会太悲观了?这一章感觉有些危言耸听哈,-1星。
小麦是最不挑的,现在大量种植于以前的劣质土地上。东亚的农业只能叫园艺。太耗人力了。动物蛋白vs植物是 9:1的 投入比(又是一个数量级差异)。
。。。。
最后作者不看好2030-40这20年,婴儿潮大退休的时代,他看好2040以后,千禧一代退休了,他们的子辈为社会中坚,美国叠加墨西哥(可能还有哥伦比亚、中美)年轻人口、低成本劳动力的互补的合力,使得北美-西半球 自成一体,会很好过。
作者也期待2040 电池材料技术进步,现今的天然气发电系统退役换代,实现真正的绿色能源转型。
翻阅后有个印象:天佑美利坚啊,太多优秀的条件了,广袤的国土地大物博,农业、能源、市场、年轻的人口都有,3.3亿人口还能继续增加一倍而毫无压力(亚欧都到了极限),地球上只此一家,老巴说得对,永远不要做空美国!这可不是句玩笑话哦。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