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2篇 字符
在19世纪末,一些德国《圣经》学者认为,《圣经》叙事有4个独立的来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儒略·维尔豪森(Julius Wellhausen)最早提出的“底本假说”,他坚持认为,《圣经》的前五卷来源于完全不同的文化,每一卷都用不同的风格描述了至高无上的神。对于同一事件(甚至包括“创世”),每一卷都有不同的版本,并且重写过两次以上,以不同风格的方言证实他们各自的崇拜对象。
最早的所谓耶和华本,即“J”本中,称以色列的上帝为“耶和华”,由于这一名字形式出现在迦南南部与荒漠地区,所以其中的叙事被认为是由南方的文士所写。埃洛希姆本,即“E”本中,把上帝称为“埃洛希姆”(El,复数为Elohim),这一名称是腓尼基—迦南人至高无上的神的名字,标志着该版本来源于偏北方的文化。在公元前8世纪,或许是在倡行改革的希西家统治期内,这两个版本被融为一体。很可能编写“E”本的文士或他们的后人(既是职业上的也是家族中的),在公元前721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毁灭之后来到南方的耶路撒冷,并在那里把他们的叙事编入了犹大地区的“E”本。在公元前7世纪的某个时段,或许是为了对抗玛拿西臭名昭著的多神教,于是形成了所谓祭司本(Priestly),即“P”本,其中以强制性、强迫式的规定讲述了仪式的细节、圣殿的结构以及部落和民众的神圣等级制度。到这个世纪末,当约西亚再次推行他伟大的祖父希西家的改革措施时,《申命记》的号角以熟悉的高亢音调吹响了。于是,随着对《约书亚记》《撒母耳记》《士师记》《列王纪》所述历史进行改写和增补的强烈要求,《申命记》作者(Deuteronomist)版本,即“D”本出现了。
沙漠的邻居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第2篇 字符
-
第一部 第3篇 发掘、发现……
当然,这种并不体面的“负面考古”势必会在学术上同时也会在政治上造成影响。一个“独特的民...
-
第一部 第5篇 七烛台与十字架
在中古晚期的其他各个散居点,犹太会堂中装饰镶嵌画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在巴勒斯坦本土以及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