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 325
战前的日本没有充分教育民众独立思考,甚至还划定了越来越多的思想禁区,自然也不会公开足以让国内外的人们自行做出判断的信息,给出的只是对自身有利的消息。就算国家出现了过失,也会为了国家的权威而加以隐瞒。 对于隐瞒事实的当事人来说,显然不愿意因为一点失误丽失去自己的工作或是升职的机会,更不会轻易放弃那些多年积精下的东西,所以会抱着“等待下一次有机会时加以弥补就好”的心态。如果站在当事者的立场,这种心理也并非不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按照这种方法行事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在国家层面,如果一直不能正视错误,那么就会渐渐失去国际社会的信任,在国内也会出现黑市蔓延、民众失去公德心、坏人横行无阻的局面。 不断出现过失并且毫无补救,相信军事力量胜过一切,为了维护并进一步加强国家的权威,就去制造既成事实,高唱自己的主张,天真地相信这种做法能够成功。在这样的氛围中,政治目标开始变得荒诞,政府也依然毫无反省。日本对于当时纷争较多的中国过于轻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诞生的新的国际秩序和思潮也没能正确评价,这一切最终导致了后来惨剧的发生。加之按照国体论的解释,国家的权威来源于至高无上的天皇,要加以批判就更需要勇气了。就算真的有勇气对国家的权威进行批判,也会反过来被国家制裁。 日本在战败之后,终于意识到自身政治体制的问题,并进行了民主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占领军,实际上主要是美国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正如我们在回顾宪法的修正问题时所见,日本自身的行动也是极为重要的。国家的主权从属于天皇变成属于国民而国民也不再被单纯地要求为国家贡献一切,国家现在是为了国民而存在的。通过保障基本人权,对个人的尊重和公平公正成了国家运作的基本规则。在教育方面,也不再一味教育学生遵从上级意见,而是重视独立思考与公共讨论。如果遇到不公正的对待,进行控诉也不会遭到政府的打压,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的手段相比从前也变得更为多样。战后的日本人面对社会不公,可以自由议论,并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变。 在战后日本进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民众的购买力大幅提高,激发了巨大的内需。这相当程度上也要归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平的生活、对个人的尊重和劳动成果得到相对公平的分配使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到完全的释放。 引自 结 语 / 325
32人阅读
sapp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1 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 / 257
日本经济能够维持2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方面,政府通过公共投资,构筑起完...
-
8 田中角荣与石油危机 / 298
出乎意料的是,因为田中角荣的奋斗而建设起来的高速公路和新干线,反而加速了地方产业向中心...
-
结 语 / 325
> 查看全部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