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温伯格博士(Howard Weinberg)在接受访谈时说:“边缘型人需要他们的亲朋好友保持稳定、明确的态度,既不排斥也不压抑他们。他们需要你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不越俎代庖,想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照顾好你自己。” 引自 05改变内在自我 不要将你的快乐推后,要及时行乐。今天你就可以做许多事来重新掌控你的生活。花点时间反省一下,能提醒你和边缘型人:你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样,边缘型人也可以学会接受暂时的分离,明白当你回来时依然会关爱他们。小别有利无害,反而更能巩固双方关系。 引自 05改变内在自我 克雷格建议,要拥有自己的选择,要明白得由你自己来决定如何对身边的人、行为和事件做出反应。你的选择不一定是有趣的,但它是由你自己做出的,这点很重要。除非是在法律文件中,否则请丢掉诸如“他让我”“他迫使我”这样的说法,不要说“我不得不”,而要说“我决定”。 引自 05改变内在自我 儿时受过虐待的成年人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筑起一堵厚墙来保护自己,也可能在身体上或情感上出现退缩现象,并且几乎不表露情绪。有些人恰恰相反,表现得很开放,可以随便与人上床。 受虐儿童还学会了否认痛苦和混乱,或者认为它们是正常的。他们会认为他们的感受要么不对,要么根本不重要。他们专注于眼前的求生问题——如何不被虐待,以至于错过重要的人生发展阶段,难以发展出自己的认同。 引自 06了解自己的处境 当人们没有健全的界限时,就要采取防御手段,这会损伤亲密关系。常见的防御手段有控制、退缩、指责、合理化、理性化、咒骂、完美主义、两极化思考、威胁、强词夺理、过度关心他人。 “这些方式能轻而易举地逃避真正的感受和沟通。”凯瑟琳说,“健康的方法就是说出你真正的感受。” 引自 06了解自己的处境 病情未好转前,我如果碰到无法自我保护的人,就会对他们下手,这种便宜谁不愿意占呢?不过,我和很多边缘型人这样做可不是玩游戏,也不是取乐,而是为了求生。具有健全界限的人令我觉得自己浑身毛病,失去控制,太过脆弱而不堪一击。 引自 06了解自己的处境 设定并维持界限并不是自私的行为,是正常而且必要的。有些患者亲友给自己的行为贴上“自私”的标签,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关心自己。 引自 06了解自己的处境 小时候,“自私”两个字在我家代表耻辱,只有”坏“人才会做自私的事。可是后来我明白,只有开始照料自己,才会有能力去照料别人。 引自 06了解自己的处境 我的医生让我告诉朋友:倘若我在伤害自己以前和他们联络,他们可以和我谈谈,并保证他们做得到;可是如果我正在喝酒、用刀割自己,或事后和他们联络,他们只需简单地说:“潘妮,我很爱你,但你现在这个样子我没法帮你。”然后挂掉电话就可以了;如果我还是不为所动,他们可以拒绝和我有任何接触。 这样一来,朋友们不会觉得喘不过气来,我们的友谊也能因为彼此之间压力较小而维持长久。也不会强化我的自毁行为,因为我喝酒和自伤再也不会得到由于朋友们的挂念而带来的奖励。事先的一通电话便足以阻止我故技重演。我怕听到挂电话的声音,这足以让我去找其他的应对方法。此外,我的朋友也说了,这套紧急措施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不再会因为暂时离开我而感到内疚了。 引自 08拟订安全的计划
64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