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题解】
本章从对立统一的认识出发,推出政治上的无为主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长短相形,[3]高下相倾,[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5]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6]为而不恃,[7]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1]斯,语词,无意。恶,此指丑。已,通作“矣”。
[2]生,存。相生,相互依存。生,在《老子》中有三义,一是产生义,二是存义,三是生长义,此用第二义。
[3]形,王本误作“较”,今据帛书甲乙本、北大本改。
[4]倾,高下不正貌。
[5]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且居君主之位的人。
[6]始,王本误作“辞”,今据郭店本、帛书乙本改。王本“始”后衍“生而不有”四字,今据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北大本删。万物,泛指可存亡变化之众物。成玄英云:“万物,一切群生也。”作,兴作。蒋锡昌云:“不为始,即不造作事端。”
[7]为,成玄英云:“为,施化也。”指帮助万物。恃,依仗、凭借。
【译文】
(最初的时候,本无所谓美或丑、善或不善,只是整一。)待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也就随之出现了;都知道善是善的时候,不善也就随之出现了。有无相互依存,难易相互成全,长短相互对照,高视下才显倾侧,音声不同而可谐和,前后异位却不得不相随。(引而伸之,即便是善政,总是执着于一方,不能避免不善政的随行,因此有为的政治有先天缺陷。)圣人用“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事情,通过不言来教导民众。任凭万物兴作而不造作事端,帮助万物却不自恃有功,成就了功业却不自居。恰因为它不自居,所以它的功绩不会失去。
【述评】
对立统一是中国思考方式的基石,《老子》较早地明确探讨这个问题,诸章之中又以此章最为明晰,并由此引申出无为之治的原则。此章李嘉谋有个很精准的注:
此章言吾之本性自未始有物,孰为美、孰为恶?孰为善、孰为不善?及有生既立,形名遂分,人皆知美之为美,然而不知恶之名已从美生,人皆知善之为善,而不知不善之名已从善起。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有其一未有无其二。圣人知之,必立于物之先,顺物自然。
李嘉谋解释十分合乎古典时代的对立统一的思路。对立之双方,如美恶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从一个统一体中重分化出来,这个统一体就是李嘉谋所说的“未始有物”。物是物类之物,指从统一体分化出来的具有差别的事物,如美恶、善不善皆是物,凡有所分,皆可谓物(详见五十一章)。“未始有物”,即物还没有形成,混一未分。未分,自然也没有美恶、善不善之别。
至“有生既立,形名遂分”,混一被打破,物从中分离出来,有形有名。有形有名,才有美恶、善不善之分。世俗人皆知美之为美,善之为善,往往不知:有美存,恶也就出现了;有善存,不善也就出现了。有无、难易、长短等有对之物,皆类似,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形影不离,李嘉谋所谓“有其一未有无其二”即是此意。这种两方共现同无的情况,只有一种可能,即双方本是一体,所以才会形影不离。对立的表象下,存在着统合两端的一,两端相互依存。这种二而一的情况,于古典时代的理解就是二从一出,一是对立之始原。欲去除恶、去除不善,需复归于初始。李嘉谋所说“圣人知之,必立于物之先”,即是要复归于美恶尚未生发之时。
接下来由对立统一的存在,推论出无为的政治观点。吕惠卿云:
凡此六者(指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引者),当其时,适其情,天下谓之美,谓之善;不当其时,不适其情,天下谓之恶,谓之不善。夫岂知所谓至美至善哉?则美与恶,善与不善,亦迭相为往来兴废而已,岂常也哉。是故圣人知其如此也,以常道处事而事出于无为,以常名行教而教出于不言。
美善因时而变,不是至美至善,最好的政治应是至善之政,无不善存于其中,至于此境,方是恒常不变的理想之政。世俗所谓美善之政,一旦表达出美善的要求,那么不美、不善也已经存在了,永远也达不到至美至善,这是一个先天内在的无可挽救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在问题还没有成为问题的时候着手,回归事物的初始时整一的状态。一才是政治应当取法之原则,在政治中的体现就是无为、不言。
无为就是“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陈鼓应)。与无为相对,人为即是有为,有心为之就是人为。例如“善政”就是一种人为,求其为善,善心已生,循此心以行事,即是善政,是谓有为。无为是无心而为,不知善或不善,不求善,顺其自然而已。言,字面意思就是说话,这里指政治行为。蒋锡昌云:“《老子》‘言’字多指政教法令而言。”甚是。政教法令,必有所要求,是有所求矣,就是有为。不言则无政教法令,是无求,则是无为。不言可以说是无为的具体要求,政令日希,则近于道矣。
无为、不言的主语是圣人,《老子》中的圣人不是指普通人或世俗所谓圣人,有其特定含义,是指身处高位的体道之人。成玄英云:“圣人者,体道契真之人也。亦言圣者正也,能自正己,兼能正他,故名为圣。”圣人体道,且可以正他人,有德有位,不是普通的士人,也不是儒家所说的圣人。这与《老子》一书的预设读者有关。先秦时期普遍情况是贵族当权,《老子》通篇所言都是对着这个统治阶层说话。所谓“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所谓“驰骋畋猎”等等,都是对这阶层的描绘。所以《老子》中圣人一词作为理想中对有德有位统治者的代称,一点都不奇怪。
《老子》书中有个古典的预设,居于高处的统治者,可以影响万物。三十二章云:“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有道,可影响于万物,一个具体的体现就是天地交泰,甘露降下。这种预设是当时人之普遍常识。如《国语·周语上》:
伯阳父曰:“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韦昭注云:“言民者,不敢斥王也。”王行为错乱,导致阴阳失其序。又如《庄子·在宥》:
(黄帝)曰:“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帝王可以对阴阳有影响,以此来影响群生。只有明确圣人是理想中身居高位者的代称,理解了这种古典预设,下面所说的圣人与万物的关系才能顺理成章。
“万物作焉而不始”,万物一词是物类之物的延伸,泛指一切物类,物类有形名,有存亡变化。成玄英云:“万物,一切群生也。”成玄英所说生不是指生命之生,凡有存灭皆可谓生。一切有存灭变化的物类就是万物。“万物作焉而不始”之“始”,传世本多作“辞”,郭店本、帛书甲乙本皆作“始”。高明云:
易顺鼎云:“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数语,全引此章经文,是王本作‘不为始’之证……作‘不辞’者,盖河上本,后人因妄改王本以合之。”蒋锡昌云:“易说甚塙。三十章王注:‘为始者务欲立功生事。’三十七章王注:‘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二注皆自此经文而来,亦其证也。……”帛书乙本作“万物作而弗始”,则为易、蒋二氏之说得一确证。“始”、“辞”古皆之部字,读音相同,在此则“辞”字假为“始”,“始”为本字。
高说是,此字当作始,传世本有误。其意当如王弼所说:“为始者务欲立功生事。”圣人无为、不言,任万物自然而兴作,而不是造作事端,让某物兴作。
“为而不恃”之“为”,成玄英云:“施化也。”施化就是影响万物之意。万物之生,有赖于圣人,“为而不恃”,即帮助万物却不自居有功。“成功而弗居”,与上两句意思相同,也是不自居有功之意。
与以上三句类似的句子凡四见于《老子》一书。除本章外,第十章、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五十一章主语当是道,此章、第十章、七十章主语都是圣人。蒋锡昌云:“《老子》之文浑朴多复,或文义全同,或文字稍异,而意义全同。且多用韵,一唱三叹,不避累叠。其体盖自古代歌谣蜕化而来。”蒋说甚是。盖圣人体道,与道无违,其功用相似,故遂用此数句形容两者,是《老子》行文之常。
无为而治的效果即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不强调占有,才能占有一切。而在这样的占有之后,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事物被占有。这样,在老子的政治思想中,消解了善恶美丑的对立,恢复了原初的混然。
先秦诸子学说都有浓重的政治取向,不空谈玄理,《老子》此章是典型例证。前半谈对立统一的道理,后半则引申此理至政治领域,犹如《诗经》的比兴手法,由此及彼,不能孤立讨论。
【自:『欲去除恶、去除不善,需复归于初始。李嘉谋所说“圣人知之,必立于物之先”,即是要复归于美恶尚未生发之时。』这个“初始”就是最开始“无为”的时态。“复归”的过程,就是以“有为”求“无为”之举。
『美善因时而变,不是至美至善,最好的政治应是至善之政,无不善存于其中,至于此境,方是恒常不变的理想之政。世俗所谓美善之政,一旦表达出美善的要求,那么不美、不善也已经存在了,永远也达不到至美至善,这是一个先天内在的无可挽救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六十四章),在问题还没有成为问题的时候着手,回归事物的初始时整一的状态。一才是政治应当取法之原则,在政治中的体现就是无为、不言。』犹如状态最高峰之时,也正是状态下滑的开端。
『无为是无心而为,不知善或不善,不求善,顺其自然而已。』确是此讲。
『所以《老子》中圣人一词作为理想中对有德有位统治者的代称,一点都不奇怪。』如杨伯峻之注“君子”一般,都是有德或有位之称呼,当然《老子》之“圣人”要大于儒家所言“君子”之德。
『无为而治的效果即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只有不强调占有,才能占有一切。而在这样的占有之后,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事物被占有。这样,在老子的政治思想中,消解了善恶美丑的对立,恢复了原初的混然。』确是如此。
『先秦诸子学说都有浓重的政治取向,不空谈玄理,《老子》此章是典型例证。前半谈对立统一的道理,后半则引申此理至政治领域,犹如《诗经》的比兴手法,由此及彼,不能孤立讨论。』有一定参考意义。】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题解】 本章言道为万物之始、母,为一书之总纲。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题解】 本章《老子》提出治民的三种具体措施,其目的是使民无知无欲复其本真。 不尚贤,[1]...
-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
【题解】 此章说道为万物之宗主,莫之能先。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1]渊兮似万物之宗。[2]挫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