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学也
不如学也:思考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上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有一段时间,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注地思考问题,结果想来想去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读书去。”
王阳明年轻时听别人讲“格物致知”,于是也去尝试。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人可以从任何物体上,去找答案,去寻找宇宙苍生的共同点。但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王阳明想学朱熹的方法“格物”,他“格”竹子,每天对着竹子思考,想通过竹子得到思想上的启发。结果他把自己“格”到生病,差点丢命。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我们也必须知道王阳明做到“知行合一”,是经过了长期的学习和修炼才达到的境界。
一个人思考的东西,有可能前人早就研究过了,已经写成了书,你只要把这些书读一读,就立刻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大量的学习之后,再去思考问题,才能拓展自己思考的边界。
就算是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前人的研究后,再去创新的。
杨绛曾给一个只知道报怨的女青年回信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们也可以常常问自己是不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比如《樊登讲论语》,就是樊登老师站在孔子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的成果。因为我们还没有能力直接读《论语》,但我们可以站在樊登老师的肩膀上,先读《樊登老师讲论语》,同样能够理解经典的精髓。
比如我们喜欢许多世界名著,但英语水平有限,凭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读。但有翻译版本,从翻译版本里,我们也能欣赏世界名著的精彩。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这一节,孔子告诉我们,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
我认为,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