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国的“公司大精简”
光看题目,我以为美国公司精兵简政、降本增效呢……结果索大鳄要说的是“合并潮”,这一时期是从1982年开始到1985年或者1986年。
索罗斯特意强调,与集团化不同,合并潮主要是大公司之间的合并。这是一个纯纯的金融游戏,前提是贷款利息可以抵扣税款。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目前公司有机会通过向银行贷款收购一家财务稳健公司(现金奶牛),这样的操作似乎乏善可陈。但是当公司自身收入增长乏力,同时银行贷款利息较高的时候事情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假如收购公司的利润足以补偿利息支出,而利息又可以抵消公司的税额,相当于拿了一笔无息贷款、还少交了税,公司净利必然增长、股价还就提升……一旦这种快钱挣多了,基本上正常的业务也就不怎么好好干了。于是可以看出,这样操作是自带自我强化基因的,一直到可抵扣的税额被完全用掉,这样的收购对公司不再具有效益。
有段时间(1984年下半年),由于金融体系资金看上去枯竭了,于是并购潮有所降温,但随后一种创新金融产品弥补了资金不足,并购潮再次升温——这种创新叫“垃圾债”。按照反身性理论,这种近乎空手套白狼的增长模式起初市场只会看到它领公司业绩增长、股价飙升的部分,而公司自身的效率并没有提升,相当于只是一种税筹方式,并不真的创造价值。当这被投资者发现,或者公司税额被用尽,增长将无法持续,也许会导致最终的抛售、踩踏。——索大鳄与我看到的截然不同,他认为这样的模式是资本重组的过程,是使公司运营效率更高的方式。同时,大鳄认为的风险是,经济萧条将导致高杠杆公司无力应对,想象现金奶牛无力覆盖利息支出,公司也将付出惨痛代价。当然,也许是我没完全理解大鳄的意思。
这几章基本都写于1985年左右,索大鳄对当时的背景语焉不详,我也就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了……
PanHa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六章 贷款集团的体制、里根的大循环
接上章 在处理债务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临时的、未经规划的、新的贷款体制,银行间从上个阶段...
-
第七章 银行体系的演进
具体而言,银行体系是如何应对1982年危机的? 美联储和欧洲各国央行所采取的措施完全不同,美...
-
第八章 美国的“公司大精简”
-
第九章 起点:1985年8月
本书看了快一半了,索大鳄开始计划写日记了,这份投资日记应该是本书之所以能成书的主要内容...
-
第十章 第一阶段:1985年8月-1985年12月(1)
正式开始读日记,很难读。换了一种阅读方式,总结每一段落的中心思想,希望有效。尽管今天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