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良知之“无”与“有”
良知既不拘泥于先前既定的各种规范,所谓“前无所来”;又不会形成固定的教条去限定以后不同境况下的行为表达,所谓“后无所往”,而是在每一种不同的时空状态下都采取相应的作用方式。具体境遇不同,良知的作用形式也随之不同,并无一成不变的固定法则可以持守。 引自 二 良知之“无”与“有”
23人阅读
Ataraxy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 思想渊源
阳明对良知的规定包括本质内容与作用形式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不论从客观面的“天理”还是...
-
二 良知之“无”与“有”
孔子之“仁”最大的贡献之一便是指示出各种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只有在作为人们内在道德情感的...
-
二 良知之“无”与“有”
-
二 良知之“无”与“有”
对阳明学而言,则并不在理论上面对该问题。因为在“心即理”的架构下,道德法则与道德意志、...
-
三 良知与知识
康德认为“智的直觉”并非人类所能拥有,只是属于上帝的一种能力,人类的认识能力作为“识”...
> 查看全部7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