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只有这些奴隶主一在某些社会里被冠以“绅士”之名—才有闲暇钻研科学。所以最后再也没人从事科学了。爱奥尼亚人完全有能力造出一些优雅的机器,然而奴隶的存在削弱了科技发展的动机。商业传统在公元前600年促成了爱奥尼亚的伟大觉醒,它带来的奴隶制却又成了两个世纪后这一传统衰落的根本原因。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类似的趋势出现在了全球各处。中国天文学的顶峰约在1280年前后,当时,郭守敬以长达1500多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改进了中国的天文学设备和计算技术。中国的天文学在那之后就陷入了急剧衰退。南森·席文认为衰退至少有部分原因在于“精英阶层陷入僵化,受过教育的人对新技术并不好奇,也不愿意把科研当作正当事业”。钦天监成了世袭职位,这与天文学的发展相悖。此外,“天文学的发展局限在宫廷内,还在很大程度上丢给了外国的技术人员”。耶稣会传教士把欧几里得和哥白尼的思想传人中国,震惊了许多人,但对后者宣扬的日心说,朝廷选择了掩饰和压制。奴隶经济的普遍性可能同样导致了科学在印度、玛雅和阿兹特克无法顺利发展。有些国家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那里的受教育阶层往往是富人,保持现状对他们有利,而且他们也不习惯动手劳作或挑战传统。在这些地方,科学落地生根的速度很慢。 引自 第七章 夜空之脊
3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