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稻为棉——救荒体制失败——结构性(社会制度)危机的征兆
页216
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在商业发达的江南。或者我们是否应该说,在商业发达的江南尤其如此?1587一1588年这一地区发生饥荒,二十年后水灾接踵而至,许多穷人饿死。那里既没有严密的里甲组织,又没有政府粮仓来确保他们免于饥饿。当这些机构(里甲制度、国有粮仓)从农村的社会生活中消逝而代之以商业经济的时候,曾经种植水稻的农田让位给了不能食用的棉花,支撑稻田农业生产的水利灌溉工程日见废弛。明代后期,像李乐一样失望的士绅和官僚极其怀念洪武时代的自给自足,如果说恢复明初的自给自足已难以实现的话,那么明中期的地主家族体系也还不错。他们担心这种(旧有救荒体制的)失败不仅仅标志着某些制度的废驰,而且是结构性(社会制度)危机的征兆,为此他们努力寻找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引自 消费与生产
70人阅读
韩宝实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从安稳的过去中提取与当下截然相反的理想图景
他唯一的补救方法,是从更安稳的过去中提取出一个与现在截然相反的理想图景,并以之灌输给人...
-
旅行和书信
旅行和书信 出行的人在增长,在外的服务代理商也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地方官员成功地奏请削...
-
改稻为棉——救荒体制失败——结构性(社会制度)危机的征兆
-
地主余粮(地租)——粮食商品生产,改稻为棉——明季贸易
页218-219 经济史学家吴承明认为,明末清初市场上的大部分粮食不是作为商品而生产的,而是作...
-
白银帝国
页232 1567年,对除日本以外的海上贸易解禁。与此同时,西班牙在16世纪60年代后期占领了菲律...
> 查看全部16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