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题解】
全章以绝学为主题,学的本质在于分,分分不已,劳而无所归止。既绝俗学,当返至于无分之混一。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1]相去几何?美之与恶,[2]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3]荒兮其未央哉。[4]众人熙熙,[5]如享太牢,[6]如春登台。[7]我独泊兮其未兆,[8]若婴儿之未孩。[9]儽儽若无所归。[10]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11]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12]俗人昭昭,[13]我独昏昏;[14]俗人察察,[15]我独闷闷。[16]惚兮其若海,[17]恍兮若无止。[18]众人皆有以,[19]而我独顽以鄙。[20]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 【注释】
[1]唯,恭敬的答应。阿,怠慢的答应。
[2]美,王本误作“善”,今据郭店本、帛书甲乙本、北大本改。
[3]下“人”字,王本无,今据郭店本、帛书乙本,北大本增。刘殿爵云:为人所畏惧的,亦应该畏惧怕他的人。
[4]荒,广远。未央,不尽。
[5]熙熙,欢乐的样子。
[6]享,通飨,食。太牢,祭祀时使用的牛、羊、猪三牲。
[7]台,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可眺望为游乐。
[8]泊,静。兆,本指占卜时龟甲裂开的纹络,引申为分。
[9]孩,通咳,小儿笑。
[10]儽儽,疲困貌。
[11]遗,遗失。
[12]沌沌,河上公云:“无所分别。”
[13]昭昭,明亮貌。
[14]昏昏,暗昧貌。
[15]察察,明辨清楚貌。
[16]闷闷,不爽明貌。
[17]惚,王本误作“澹”,帛书甲作“忽”,乙本作“沕”、北大本作“没”,皆通作“惚”,今据改。惚,游移不定貌。
[18]恍,王本作“飂”,帛书甲乙本作“朢”、北大本作“芒”,皆通作“恍”,今据改。恍,摇晃不定。
[19]以,与。
[20]以,王本误作“似”,今据帛书甲乙本、北大本改。以,且。顽,未劈开的囫囵木头,此指混然无分。鄙,本指边邑,与都对文,古以都为美且文,此引申为质朴无知。
[21]河上公云:“食,用也。”
【译文】
绝弃学问则无忧。(通过学习礼仪等知识,)知道恭敬的答应与怠慢的答应有差别,美与恶有差别,但是相差多少呢?(推究其始起,一也。)通过学习知道对大人要畏惧,大人们却未必知道也要畏惧那些畏惧你的人。荒远空旷没有个尽头。众人欢欢乐乐,好像是享受太牢,好像是春天登上高台游观。唯独我淡泊宁静,喜乐未分于中,好像还不会笑的婴儿。困顿疲劳,似没有归止。众人好像都有所得,只有我好像是有所失。我的心好像是愚人一样,混沌无分。世俗之人都昭昭以示明,我却昏昏似不明。世俗的人都察察以示明辨,我却闷闷似不清。恍惚似大海一样,无所止定。众人都有所用,只有我混然无分,质朴无知。我与人不同,在于我以用道为贵。
【述评】
此章首先需要明了所绝之“学”何指。此所谓学,以分别为本质。下文唯与阿、美与恶都是需要努力辨别的对象。所谓“相去几何”、“相去何若”也是区分之词。人畏大人,明人际之分;大人畏人,言分之无分。可谓句句不离分别。礼莫大于分,学莫重于礼,礼在先秦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老子》所绝之学当指以礼为中心之学,是合乎当时情况的推测。
下半部分有三个句型含义都类似的句子,“荒兮其未央哉”、“儽儽兮若无所归”、“惚兮其若海,恍兮若无止”,未央、无所归、无止,皆是众人失其所之状。以此三句为标志,可以分为三节,结构类似,皆是先描述众人之状,接下来描述“我”之状以对比。或以为这三句是对有道之士状态描写,大谬。先秦哲人皆言有所止,无所定止不是哲人追求之境。《老子》主张静、定,亦极为明显。尤为明显的是儽儽是困疲貌,自不当描写有道之人。正面描写有道之词,如沌沌、昏昏、闷闷,都与儽儽之词无关,更加表明儽儽是对失道之状的描述。儽儽无归,正是对无归的批评。那么,与之相近的未央、无止,也都不是描述有道之词。
以上言三句领起的三节内容重在无分别。“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范应元云:
(众人)恣纵情欲,如享太牢之味,如登春台而观,逐外失真,而不自觉。我独静居情欲未兆之始,如婴儿之未有分别。
吴澄云:
如享太牢而食,可悦口者甚美;如登春台而观,可悦目者甚备。我则泊然而静,情欲未开……如婴儿未能孩笑之时,一不知外物之为乐也。
享太牢是悦口者,春登台是悦目者,二者是众人纵情欲的表现。与之相对,泊然、婴儿未孩,是我情欲未开之状。《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情未受外物挑动,而未发出之时,称为中。泊然,静之意,言中情不动;婴儿未孩,言中情未发。简言之,即情含于中,混然未分。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是炫耀己之明,老子主张和光同尘,故云昏昏,和其明之意。察察是明辨是非之貌,老子主张美恶无差,故云闷闷。所谓愚人之心的“沌沌”,即混混沌沌,也是不加区分之意。河上公云:“无所分别”,甚是。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说文解字》云:“顽,㮯头也。”段玉裁注云:“㮯,梡木未析也。……凡物浑沦未破者,皆得曰㮯。凡物之头浑全者,皆曰㮯头。”顽也有混全无所析别之意。鄙也有质朴之意,《庄子·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朴鄙连文,朴,是未经加工成器的木材,与顽意近。顽、鄙皆有未加分析之意。所谓“有以”,即有与,有所依从之意。《诗经·召南·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郑玄注云:“以犹与也。”《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揖”郑注:“以犹与也。”有所依与,乃因有所抉择,有所抉择,乃因有是非之分。是非无定,祸福相倚,今所依从者是,来日则非。众人虽有所与,实在是无所止。我无所依从,因我无所区分,无所区分,故云顽鄙。此节还是强调无分别。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是总结全文。人皆昭昭有分,我独顽鄙无别,其原因在于我重在食母。河上公云:“食,用也。”可从。王弼云:“食母,生之本也。”王所说“本”,是本根、本源之意,分别从无分未形而出,分分不已之本源是无形未分之混一。在《老子》中常以母称万物已别之后的一。众生赖此母。用母则可保其生。上文论人有分别,我则无分。无分即混一之母。故此处食母为总结,正与文意密合无间。
全章以绝学为主题,学的本质在于分,分分不已,劳而无所归止。既绝俗学,当返至于无分之混一,则得矣。《淮南子·原道训》云:“万方百变,消摇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万方无定,遗物与道,正可为此章注解。
此章分章历来有争议,学者多以“绝学无忧”属之上章,帛书甲乙本出土,而无分章符号,疑未可定。郭店本出,其中“绝学无忧”至“不可不畏人”一段抄于一处,知“绝学无忧”当属此章无疑。不过郭店本无“荒兮其未央哉”至章末内容。说者又以今传本误合两章为一章,可谓一波已平,一波又起。北大本出,与传世本分章相同,知今本分章必无误。上文疏通其意,明了此章前后一贯,密不可分,这使我们更加确定今本分章的正确。
【自:陈剑以“绝学”绝的是学礼,甚是有理。『全章以绝学为主题,学的本质在于分,分分不已,劳而无所归止。既绝俗学,当返至于无分之混一,则得矣。《淮南子·原道训》云:“万方百变,消摇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万方无定,遗物与道,正可为此章注解。』】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八章 故大道废,有仁义
【题解】 本章言凡俗所崇尚之价值都是由于大道之时已破而形成的。 故大道废,[1]有仁义;智慧...
-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题解】 (原文即无题解) 绝圣弃智,[1]民利百倍;绝仁弃义,[2]民复孝慈;[3]绝巧弃利,盗...
-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题解】 本章是对有道初始的描述。 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道之物,[2]惟恍惟惚。[3]惚兮恍...
-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
【题解】 本章的主旨是执一以治理天下,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由曲全之常理引出执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