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中外童话故事里隐藏着的心理学奥秘?
童话是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最精简的表现方式。弗洛伊德强调,传统故事具有丰富象征意义。他也成为第一个用心理学理论去分析童话这一文学形式的心理学家。我们所熟知的例子,渔夫从海底打捞起一个瓶子,瓶中关着一个恶魔。瓶中的恶魔可能意味着人内心的鞋恶欲望,也可能是压抑着的暴躁脾气。而弗洛伊德开启了将文学与心理学相连接的先河后,无数的心理学家和文学家都试图以心理学的视角去挖掘童话潜在的深刻含义。
《童话中的心理学》是童话心理学领域的新书。比起该领域的其他更偏专业和高阅读门槛的作品,这本书的文字无疑要好读很多。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而非文学领域的专家的缘故。这本书有坚实的理论支持,但是都通过作者的总结和解释,加上与作者提出的真人案例相结合,这就让普通读者理解起来更加简单方便。更重要的是,以往的童话心理学研究大多都聚焦于西方童话,比如小红帽,睡美人等,很少有关注中国本土童话的,这本书在一些经典的西方童话之外,还开创性地收入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如《宝莲灯》,《白蛇传》和《哪吒》等。这部分内容读起来还是很新鲜和新奇的。
以《白蛇传》为例,书中提出,白娘子和许仙其实都存在“阴影”。阴影是荣格提出的概念,他一再强调“所有人都有阴影,一切有实质重要性的事物都会投下阴影”。然而,阴影作为人格的负面,是人人都想隐藏的部分。白娘子遇到许仙之后,便进入“恋爱脑”的状态。难道是许仙本人真的魅力不可挡?根本原因在于,她对自己的阴影,也就是妖的原生身份的不认同,这来自于普世价值观对妖怪的围追堵截。和许仙的结合,正是她成为人的一个通道。
许仙也有自己的阴影。他自幼父母双旺,这对一个婴儿来说,意味着被全世界抛弃了,这份可怕的抛弃感足以摧毁许仙的自我价值。许宣自婴儿起,便被原始的思亡恐惧紧紧缠绕,所以他做什么事都患得患失,无比怯懦。
许仙心中的恐惧和卑微与白娘子是相通的,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不是异类,反而是同类。潜意识是很有智慧的,会让人产生心灵感应,很容易就认出自己的同类。这或许正是白娘子对许仙一见钟情的原因。
但面对阴影,两个人的态度又有所不同。白娘子希望阴影得到接纳,所以她会去接纳许仙的阴影,对他有诸多包容和爱护,而许仙对自己的阴影是彻底拒绝的,因此,当他看到白娘子身上的异类属性后,会想要躲避和逃离。
上面的解读还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对这样童话心理学分析感兴趣,可以看看《童话心理学》这本书哟~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