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
P54 就意识形态主张来看,科学一直被视作无关价值并且中立的。然而,如同商品形态和官僚制度,科学也管制其他领地的拓展。科学理性由此很容易与资本主义和官僚制国家的需要相结合。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科学——工具理性的全部表现——构成了启蒙运动的真正核心。他们将自然变为利用的对象,使进步成为异化,将自由转变为控制。自主是个麻烦,批判是种威胁。启蒙运动或许与这些理想相关,但它真正的目标确是规范和控制。其拥护者以解放的名义最终助长了技术主导的理性。启蒙运动最初力图消灭的非理性观念由此作为其自身产物重新出现。 P55 《启蒙辩证法》并不是说个人被简单地转变为机器。所发生的乃是自主性的扭曲。个人被认为除了做出技术或情绪判断之外越来越别无他能。运用良知并想象自由社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即使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极权主义的吸引力也在增长。......陈旧的政治抵抗方式不再可行:在进步由物化来定义的地方,批判理论事实上的处境是向野蛮的洪流投掷装着解放讯息的瓶子。 引自 第四章 启蒙的幻象 P41 异化界定了这样一种总体性,其永存建立在将人转变为物,或者说物化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日益剥离掉人的人性。它将参与商品生产的真正的主体(无产阶级)当做对象,而将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对象(资本)转变为现代生活虚构的主体。扭转这个“颠倒的世界”——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借用的一个观点——或许只能依靠消除《资本论》中提出的“商品拜物教”。或者换种说法,消除异化要求消除物化。这需要意识到将要改变的是什么。世界必须得到新的思考。 引自 第三章 异化和物化 启蒙运动的诸多理想表现出一种反权威运用有选择的的密切关系。左翼运动倾向于将世界主义置于地区主义之上,将理性置于直觉之上,将怀疑置于传统之上,将自由置于权威之上。唯一合理的是,右翼运动应该接受反启蒙运动。两大运动从一开始就处在对立之中。启蒙辩证法是一种幻想 引自 第八章 从退却到新生 P107 物化应当被认为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也是社会行动的目标。它所展示的与其说是先进工业社会的架构,不如说是其运作方式产生的影响。工具理性不过是一种有效解决匮乏问题的数学技巧。它可以向前资本主义偏见的受害者赋予权力,如同它可以将工人降格为生产成本,将人力贬低为可支配的资源一样容易。 引自 第八章 从退却到新生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