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8 生、识←→物 | 语言现象观察
豆友 (最近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
夫生而有识者,虫类也;生而无识者,草木也;不生而无识者,水土也;不生而有识者,鬼神也。
————————
p146 卷十p56“查谈”条
宋昌藻,考功员外郎之问之子也。天宝中为滏(一作淦)阳尉,刺史房琯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通之。会有中使至州,琯使昌藻郊外接候。须曳却还,云“彼(一作被)额”。房公澹雅之士,顾问左右何名为“额”,有参军亦名家子,而对曰:“查名该诃为“额’。房怅然曰:“道额者已成可笑,识额者更是奇人。”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百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一作语),大抵迫猥僻(一作近)。
p147 人畏其口,莫敢引用。
p147 翻破旧文。……翻破尽乎?……枇杷二字如何翻破?
————————
p159 李字除菓名、地名、人姓之外,更无别训义也。……研穷意理。
p162 梅槐,在灰部韵,音回。
p163 “乎”字下岂更有助词?
p163 字辨
稷下有谚曰:“学识何如观点书。”书之难,不唯句度、义理,兼在知字之正音、借音。若某字以朱发平声即为其字,发上声变为某字,去入又改为其字,转平上去入易耳。知合发、不发为难,不可尽条举之。今略推一隅,至如“亡”字、“无”字、“毋”字并是正,无非借音也。今见点书,每遇“亡有”字必以朱发平声,其遇“毋有”亦然,是不知“亡”字、“兦”字、“毋”字、母”字,点画各有区分。“亡”字之“亡”从一点一画𠃊,观篆文当知矣。是以“无”字正体作“亾”,失之“亾”,中有人。毋有字。其画尽通也。父母字中有两点,刘伯庄《音义》云“凡非父母字之‘母’皆呼为‘无’字”是也。义见字书,其无、旡(上无下既),今多混书。陆德明已有论矣,学者幸以三隅反焉,可不起予乎?
p163 非五臣
p164 释音、训义、注解
p169 “除、授”条
除、授二字当路分明,今多不能穷审意义。俗吏非调选得官者,皆自大日:“我乃堂除。”而亦有随俗语新拜官者日:“某乙除某官。”至有遗贺书,题之云:“送上新除某官。”以除故,乃以诅新官俾除去之也。案《汉书》凡言除其官,以除故官就新官。而晋宋已降,史书既非班马之笔,多不根义理,或以拜授为除,及载本语,则义旨宛在。今聊举其一,如晋王导《让中书监请为三师表》云:“臣乞得除中书监,竭诚保傅”是也。又汉王彭祖每二千石至其国,则迎之除舍。注云:“初除所至之舍。”此注亦须细味之,若以初到之舍,乃州宅也。盖初除赞移,出之馆亭尔,以临歧路故迎之于此。除之义明如皎日,其可不悟哉。今授,代无新拜之官者,云“有除无授”,唯此语允当,其有谓之除书者,乃除去前人旧官与新人也。
p176 语习不悟。
p177 《资暇集》卷中p19 “寓直”
常见直宿公署,咸云“寓直”,徒以“当直”字。俗稍贵文言,而不究其义也。案:字书,寓,寄也。“寓直”二字,出于潘岳之为武贵中郎将,晋朝未有将校省,故寄直散骑省。今百官各当本司,而直,固是当直安可云“寓”?何异坐自居第,而称“侨僦”也?
p177《资暇集》卷中p19“俗字”
俗字至夥。刍字已有二草在心,今或更加草,非也。因刍又记得趋走之趋,今皆以多居走,非也(音驰)。焦下已有火,今复更加一火,剩也。瓜果字皆不假,更有加草,瓜字已象剖形,明矣。俗字甚众,不可弹论。
p177《资暇集》卷中p19“俗谭”
俗之误谭,不可以证者何限。今人呼郡刺史为刺史,谓般涉为官涉,谓茜为堑,食鱼谓蹶为桂,以鲎为诟,人振鼻为喷涕,吐口为爱富,(殊不知喷嚏、噫腑,噫者,音隘。藏府气噫出。)熨斗为酝,剪刀为箭,帽为慕,礼为里,保为补,褒为通,暴为步,触类甚多。(不可悉数。)
p181 助词。急语。
p186 生肝镂㔌-生肝虏胙。 凡诸饭食名号字,余撰《变王子泉僮约并杂字》
“毕罗”条
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馄饨,以其象浑沌之形,不能直书“浑沌”而食,避之从食可矣。至如不托,言旧未有刀机之时,皆掌托烹之。刀机既有,乃云不托。今俗字有馎饦,乖之且甚。此类颇多,推理证辨可也。(元和中,有奸僧鉴虚,以羊之大府,特造一味,传之于今。时人不得其名,遂以其号目之,曰“鉴虚”。今往往俗字又加食旁,率多此类也。
————————
《孔丛子·执节》:“申叔问曰:‘犬马之名,皆因其形色而名焉。唯韩卢、宋鹊独否,何也?’子顺答曰:卢,黑色;鹊,白黑色。”——转引自《广雅疏证》。
豆友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p18 生、识←→物 | 语言现象观察
-
p175 《资暇集》卷中“引从”
常忆幼时见在事,或三五人同行,其巾简笏囊,位下卑行者,俾前行呵逐开路,位高行尊者,得以默而近...
-
p180 《资暇集》卷下“借书”
借借(上,子亦反。下,子夜反。)书籍俗曰:借一痴,借二痴,索二痴,还四痴。又案:王府《新书》杜...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