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我欺骗的人类
对这本书闻名已久,甚至“黑天鹅”和“白犀牛”已经一起成为常识。但我想它应该不只是一个名词解释,应该背后还有塔勒布对世界更多的思考吧。今天开始读这本书。
开宗明义,“黑天鹅”事件具有三个特点:1)稀有性;2)冲击性;3)事后可预测性。——意思是它并不常见,但却影响巨大。从事后看来它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但在事前看来它几乎不可能发生,甚至不存在于认知之中。特别是对最后一点,塔勒布定义了一个词“柏拉图化”,专家们似乎建立了完美的认知体系,但“黑天鹅”将横扫一切。
进入第一章作者介绍了他的家乡“黎凡特”,此前一千多年这里一直保持着和谐,直到某一次战争(应该是某一次中东战争)摧毁了这里,“黑天鹅”第一次改变了塔勒布的人生。
通过此事他看到了人类的“愚蠢之处”,面对历史人类的思维会犯三个毛病:1)假想的理解——知道自己的处境;2)反省的偏差——每个人都只能是“艾普米修斯”后知后觉之神,不可能成为“普罗米修斯”;3)高估事实性信息的价值——饱学之士也有缺陷(认知障碍)。
我感觉塔勒布对“人类”是极端失望的,就像莫文蔚说的“你讲也讲不听、听又听不懂、懂也不会做、你做又做不好”。我们好像完全懂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像玛雅人在每次天灾之后都为应对未来的天灾做出准备,而新的天灾总在玛雅人的意料之外。
人类头脑中的理性应该是具有光辉的,但从塔勒布的视角看似乎也并不如此。人类的思维总在一定的模式下运行,并且具有一定的惯性。——无论是黎巴嫩战争的“不可预测”,还是“圣巴特洛缪惨案”都透着“愚蠢”,而且周而复始。塔勒布认为就是这样的一个又一个的“黑天鹅”事件塑造了今日之世界,因此历史是“跳跃”着前进的。
当我们回想历史进程时,那些轨迹是那么显而易见,但那是因为我们会特意的处理那些有逻辑的事件,我相信假如现在是另一种世界的图景,我们可依然可以找到历史的脉络,而忽略我们现有认知体系的细节。作者研究了《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一书,此书是对当时处于局中之人感受和预期的记录,尽管在编辑过程中会筛掉不合时宜的文字,但依然能够看出“局中人”与“马后炮”的巨大差异。——所以说结合史实读日记应该是个不错的体验,至少能够相互印证。当然,写日记也是不错的。
作者继续认为即使是专家的认知也是有问题的,它们(我们人类)会“低估高度不可能事件的影响”——这种事件往往是历史跳跃的过程吧?
在1987年10月的大崩盘中,塔勒布意识到“黑天鹅”理论,即使这只是事后回忆,但他却能详尽的描述当时的感受——他自己的“反省偏差”?——他似乎有某些预感,指引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可怕的是,塔勒布在“911”、“次贷危机”前似乎都有某些预感,让他赌对了市场……我想70亿人中也许就有那么几个幸运的家伙真的怎么做怎么对,于是就有了“幸存者偏差”。
我希望塔勒布不是那个幸运的家伙,而是真的参透了某些本质,这才是我读书的原因。
PanHao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章 自我欺骗的人类
-
第2、3章 出版业中的黑天鹅、极端斯坦与平均斯坦
塔勒布在第二章讲了一个虚拟人物的虚拟故事,很是不解,为什么呢?看了网上的一些评论,也没...
-
第4、5章 1001天——如何避免成为失败者、不能只靠过去的经验判断
谬误纳西姆讲了这样一个“寓言”,一只火鸡被他的“铲屎官”照顾得很好,每天定时投喂、定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