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
1、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小麦和小米成为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产量达到新高度。
2、汉代度量衡和公制的换算标准如下:一石约折合32千克,一里约折合415米,一丈约折合230厘米,一尺约折合23厘米,一寸约折合2.3厘米。
3、淳于意的著作《诊籍》中共记载了25个典型病例。在每个病例中,淳于意都记录了病人的姓名、性别、职业、籍贯、病状、病因、发病机理、疗法、疗程等等。
4、负责审理这起案件的官员故意拖延候审期限,以期陶生的哥哥们,也是他现在仅有的家人,有时间筹措钱款,贿赂官府予以轻判。如果真是这样,恐怕这个官员就要失望了,因为他家已然把最后一枚铜币都花在了母亲的葬礼上。好在从另一方面而言,受害者的家人也同样影响不了陶生的判决——他们村的人都太穷了,谁都没有能力打点官府。
或许是负责审理的官员因为没有收到贿赂而心怀怨恨,或许因为县令向朝廷提供的劳役必须达到某一数额,总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那天的判决都惊人地严苛:陶生被判处五年徒刑和劳役,服刑期间头发剃秃、双脚戴镣。
自从双亲过世之后,他们的土地便被地主交给了其他佃农,所以即便他恢复自由之身,他也一无所有。作为一个囚犯,他最起码还能有个容身之处,有口粮食可吃。
无论是否切实可行,官府工程都挤满了强行征发而来的劳役,那些特别艰苦或危险的工程就由刑徒来完成——至于他们所犯的罪行与他们的量刑是否匹配,根本没人在乎。
5、泛滥平原上的农民终于富裕到足够引起当地官府注意的程度了,他们已经派人来厘定谁在耕种何种土地,以及每个农民的耕地面积。
腐败的计吏会严重夸大农民所持耕地的面积,好从农民身上榨取尽可能多的税收,即便是审慎正直的计吏也会将丈量的每一寸土地都按最大值计算。
大徐望向自己的耕地,此刻闺女玩耍的那片土地还没有犁过。然而,实际上他看的是自己额外三十分之一的收成正在被官府贪得无厌地吞噬殆尽。如果其他税收能够减少或是保持不变,那么这一额外的税赋或许还算可以接受,但大徐没有天真到相信这种事真会发生。
“我和其他农民一起修造堤坝,用我们自己的劳动增建基础设施,可一旦河水泛滥或庄稼歉收,我们还得冒着饿死的风险。然而一旦自由兴旺起来,这些就又会被夺走。我们的孩子还有什么未来呢?”
6、京师仓不是一栋单独的建筑,而更像是一座由粮仓组成的小型城市。
7、国运艰难的时候,先帝或其他高级官员会前来参拜皇陵,据说是为了求得皇室祖先的庇佑,但实际上,这是公开宣示其作为皇室成员具有政治合法性的一种方式。
8、在寝殿里,每天、每月、每季都要向先帝供奉祭品。在主殿的祭台上还保存着先帝的衣冠,宛若他还在世一般。他在阴间仍然需要吃东西,所以每天都要向其供奉食物,一天四次。他也仍然需要睡觉,所以他的卧榻也要始终保持整洁舒适。一年当中有几天先帝还要会见朝臣,所以还要替他为这一场合梳洗装扮。他在生前统治着尘世,死后也依旧是阴间的君主,所以他的衣冠每月都要巡游。
(汉代皇陵每日和每季会举行三种仪式。第一种,在寝殿内向已故皇帝供奉饮食,一日四次,食物与皇帝在世时享用的一样。第二种,丞相有时会被朝廷派来主持季节性的仪式,并在已故皇帝的陵前献祭。第三种,每月都将已故皇帝的衣冠从寝殿内请出,置于马车上,在陵墓周围巡游。这些仪式通常由太常主持,其他官员出席仪式。)
9、她们走出东门时,卫婕妤再次回首望向埋葬着先帝的封土。这个巨大的土丘高高地伸向暮色中的天际,在傍晚第一片星光的映衬下显现出浓黑的轮廓(汉代陵墓的封土极为壮观庞大,甚至能够成为当地的地标)。
10、官署设在兰台,是保存皇帝法令、官府公文信函、国家律法和图籍的地方。
11、他要在农场里挖一个池塘,他们可以在里面养鱼养鸭。待他到了耄耋之年,朝廷会赐给他一根代表荣誉的鸠杖。拿着这根代表朝廷尊老重孝的鸠杖,老马会在阳光下坐上一整个早上或下午,看着家人各自忙碌。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