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性的“义结金兰”
随着打工潮流席卷彝区,男性开始作为最先的冒险者和长期的主力军,将足迹延伸至祖国的大江南北。跟随丈夫或自行外出“淘金”的彝族女性自然也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妇女最终留守在村子里。特别是对于诸多彝族中年妇女来说,丈夫和成年的孩子外出打工,留下土地、老人和房子,她们需要守住自家的土地和房子,也需要替丈夫尽到照顾老人和参与家支婚丧仪式等义务。彝族家支原本依靠男性维系,而当女性成为主要的留守者时,她们既需要在丈夫外出打工期间参与维系家支的诸多活动,也需要在丈夫的家支体系外找到共同应对生活危机的“集体”。由此,以地域和交往深浅为基础,几人或十几人的彝族妇女开始“义结金兰”。 常年留守家中的妇女,在长期共同参与婚丧仪式和日常劳作的互助中,逐渐形成一个集体。因此,她们以杀猪聚会的方式口头进行“结拜”,自此约定此后无论谁的亲戚离世都共同承担奔丧费用,并且在日常的劳作中互帮互助。以结拜生成的这个集体,在平常的娱乐、婚丧、劳作等方面给这些留守的彝族妇女极大的慰藉。在平日里,她们的聚会是十分频繁的,或在一起约跳“达体舞”(凉山社会的一种集体舞蹈),或是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烤一头乳猪,喝上两瓶啤酒,共诉深情。这样的活动中,那些没有外出的男性只能充当劳动力,为她们杀猪买酒,并不能成为活动的主角。如今,在许多彝区,结拜的彝族妇女逐渐增多,在许多的婚丧活动中,她们穿着整齐,或共诉丧调,或结伴而舞,几乎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除此之外,有些地方的女性因丈夫早些年吸毒身亡或进监狱,开始“义结金兰”,共同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照顾老人,重建破碎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秩序。 引自 第一章 导 言
71人阅读
长安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彝族的毕摩文化在新疆
作为彝族日常最重要的仪式,毕摩文化在这里同样能得到实践。与拉哈舅舅一同前来的彝人内有一...
-
留守女性的“义结金兰”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