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读后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耳闻这本书很久,一直未能拜读,这一次终于带着敬畏之心阅读了这本著作。原本我只是期待通过这本书了解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史实,进行一次自我爱国教育。但是这本书比我想的要更能启发心智,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感悟。下面简单记录一下:
1,提供全面审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视角。本书第一部分从日本人、中国人和欧美人三种不同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第二部分则讲述战后欧美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忽视,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使人能够全面深入当时的历史,从不同维度解读历史。特别是第一部分不仅揭示了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大屠杀的灭绝人性,而且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值得反复阅读深挖。
2,深入了解历史细节是最好的爱国教育。阅读本书时,对那段历史了解得越深入,越是不能认同对日本文化狂热痴迷的现象。我知道喜欢什么是个人的自由,但每当读到血脉偾张处,总会有意无意中在内心进行自我约束,减损对日本及其文化的好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该民族对我们同胞做过的那些不可饶恕的事情以后,更坚信有些人眼里的无所谓其实涉及国家与民族的大是大非,需要我们保持正确的态度。
3,引起对《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历史价值的好奇。在阅读本书之前,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影视剧、历史课本、媒体宣传、纪念馆、公祭日等多方了解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因此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作者写书前竟然还没有《拉贝日记》,再仔细一看才发现本书著于1997年,几乎和我同龄。本书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研究、传播到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其影响研究甚至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的探讨。
4,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给我很大启发和鼓舞。通过阅读本书尾声(作者丈夫所写),一个聪慧博学、善良勇敢、专注目标、坚持所爱、充满人生使命感的女性形象在我心里树立起来了。张纯如青少年时期泡在图书馆里,花费数千小时,锻炼阅读和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她给自己编辑了一份诺贝尔奖和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清单,及奥斯卡获奖电影名单,并且在不断阅读观看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份有着400多个详细构想的新书写作构想清单。因此她的《蚕丝》和《南京大屠杀》可以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而她还有很多很多课题可以去做。试问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感到无聊和空虚呢?
延伸阅读:《蚕丝》《拉贝日记》《发现张纯如》《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