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V.文化研究与电影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序p22:一如文化研究在其他领域与研究对象中呈现的特征,作为文化研究的电影批评实践,突出地集中在文化霸权的讨论之上。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序p23:在英国文化研究的脉络中,所谓“葛兰西转向”,促成了一种视野,由此得以分析大众文化而不必事先选好立场,要么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中认定大众文化(在此是主流商业电影)只能是某种自上而下的权力意志与思想灌输,只能展开批判;要么如所谓文化研究的修正主义脉络那般地,一味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因而对大众文化现象毫无批判。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序p23-24:“文化研究与电影研究间的彼此交流和借重,使得电影研究再度凸显了对‘电影的事实’而非仅仅是‘影片的事实’的关注。即关注电影的生产过程,关注其资金来源、生产流程、发行放映路径、策略及接受反馈等等。”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序p24:“文化研究素来重视文化生产、消费与接受层面,而且是为了通过对其生产与销售的关注,发现其背后的政治、经济脉络,发现某一特定的文化/电影文本与其他政治场域、意识形态实践间的耦合方式。这些关联与耦合必然在特定的历史、现实脉络与语境中发生并形成。……文化研究的电影分析仍可能以影片文本为中心,但此处的文本分析却已彻底告别、远离了“新批评”式的文本分析观念……而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影片文本的意义结构与单元的意义却处于某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中,其确认过程,正是在与多重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意识形态实践的耦合中发生的,是与不同类型的文本的极为丰富的互文参照间形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文化研究的文本分析,其挑战性正在于发现文本与诸多社会因素的耦合过程,呈现其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被赋予的不同意义,从而打开若干社会文化实践的场域和空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