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14 章
第13章思考题:
1. 如何看待MBTI的流行?
如今网络流行的i人和e人是不是就是来自于这个MBTI的测试。我只知道这是一些人格属性的测试,通过回答问题来给给人们贴上不同的人格特质的标签。i人是内向,羞怯,社恐的。e人是外向,热情,社牛的。人们热衷于测试自己的人格属性,我感觉代表了人们对于不同人格属性的关注,愿意对自己多些了解,也给予了自己更多的包容和肯定。
以前我们总是给人的特质贴上一些好的或不好的标签,典型的就是内向的就不如外向的。因为内向的人在集体社会中混不开,外向的好。可是现在对于人格特质的关注,划分了很多种的人格,通过各个维度,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内向外向,这形成了一个多元的评价体系。不再简单的划分为好的或不好的,而是什么是更适合的。不同的气质类型适合什么场合、什么工作,寻求的是一个更和谐的相处。多些了解,多些理解,多些包容,我觉得挺好的。
2. 在特质理论、心理动力理论、人本主义等各种人格取向中,你更认同哪种取向?
更认同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理论。这些理论给人更积极的感觉,能带来正向的引导。特质理论或许说明了人与生俱来的气质,心理动力可能说的是你那些行为不为人知的潜意识力量,你受过的伤害等,从人本主义理论开始,才带给我希望,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我们遗传的特质是什么,我们曾经历过什么消极的事情,最终,我们仍有通过改变认知、改变环境、认知疗法等行为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健康的希望。
3. “独立的自我构念”和“互依的自我构念”堪称文化心理学领域最伟大的知识贡献,你对这两个概念有怎样的理解和体会?
独立的自我构念需要把自我建构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组织自己的行为并赋予其意义,而不是根据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动。互依的自我构念需要个体把自己视为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感受到的社会关系中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动。
这是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区别,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构建自我的方式。我对后者更有体会,事极必反,现在我的内心更加渴望成为前者。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讲究的就是人情往来,和谐共处,做人要合群,不合群是要被诟病的。个性是不可以太张扬的,随大流是最好的,低调和高调是热爱低调的。在不断的做出选择集体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自己。自己的想法不重要,自己的情绪不重要。
想想现在多少被催婚的、催育的,子女不结婚,丁克的,难过的不是子女本人,而是他们的父母,因为他们无法面对邻居们的七嘴八舌。想要在集体文化的环境中变得极为自我,是异常困难的,内心往往受到干扰。所以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追求自我,而不再困于某个身份。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期节目,说的是独行,歌词里的那句“曾梦想仗剑走天涯”令人心驰神往的原因,不就是对短暂脱离社会关系的渴望吗。脱离了现有的社会身份,你想做什么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未知都变得极具富有魅力。
第14章思考题:
1. 如443页所示,数据调查表明有很大比例的人会遭遇心理障碍的困扰,这个数值似乎远超我们的常识经验,我们该如何看待此类数据?
心理障碍或者心理异常,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正常和异常是处于一段连续谱系中,而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抑郁情绪和抑郁症之间可能只是程度的区别。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很少向他人展现出自己脆弱的一面,显得很“正常”,有些心理异常的人,为了不被别人嘲笑、排挤也会努力掩藏自己有异常的一面。所以,面对这样的数据,即很大比例的人都有遭遇心理障碍的困扰。
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加认真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心理健康,去多了解相关的知识。减少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正确的看待这件事,没有人会一直处于正常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有异常的可能。
2. 如何解释女性抑郁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两倍这一事实?
直接原因是女性比男性经历更多的负面事件和生活应激源,例如,女性更容易成为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受害者,经济上更加不独立,又是孩子和父母的主要照顾者,这些经历无疑都为抑郁埋下了祸根。
男女性还存在激素差异与认知差异,女性会经历较大的激素波动,以及女性会更容易思维反刍,遇到负性事件时,更容易沉浸其中,并且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我成为一个妈妈之前,我完全理解不了我的妈妈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暴躁,为什么总是无缘无故的发火,当我成为一个妈妈之后,经历一系列的事情,仿佛一瞬间理解了妈妈那些之前我不理解的情绪。
大部分女性都会经历怀孕生产养育的过程,怀孕生产的过程,不仅面临着身体激素的不断变化,还面临着诸多的未知生产压力。生产之后的育儿,更加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所以,诸多的刺激源无疑会增加抑郁的易感性。
3. 社会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心理疾病的污名?
在看《变态心理学》一书时,我的心理经历了诸多的变化,在看书之前,我的求知中更多的参杂的是猎奇心理。在了解了诸多的异常心理后,以及粗略的了解了他们可能经受的巨大痛苦后,我对自己一开始的心理感到很羞愧,精神疾病的患者不应该感到病耻感。只是我们的大环境真的能完全的消除这些病耻感吗?可以不再污名化这些心理疾病吗?我觉得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大部分人对于感冒的态度是平静的,而对于抑郁症这三个字,却觉得不同寻常,态度上自然就变得与众不同。对于精神分裂这样的可能会直接变得抗拒和不信任,想要远离。因为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人会不会危及我的安全?对待“文疯子”,人们可能会调笑两句。而对于“武疯子”,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敬而远之”,包括这些病人的家人。所以,只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关注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也更加能够包容那些心理已经生了病的人。
单向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五周(第 9 章—第 10 章)
第9章 1. 结合信度、效度、常模和标准化等概念,谈一谈网上的智力测验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网...
-
第 11-12 章
第11章思考题: 1. 你通常会在哪些情形下用动机来解释行为? 我理解的是什么情况下我会考虑自...
-
第 13 —14 章
-
第15~16章
第15章思考题: 1. 你对国内心理障碍治疗的机构设置有哪些了解? 心理医生这个词我们会经常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