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荣格论上帝的形象
我不能够说我有信仰。但我知道。我曾体验过它:某种比我自己更强大的存在控制了我,那就是人们所称的“上帝”。 ——荣格
在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詹姆斯把宗教的领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制度的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另一部分是个人的宗教(individual religion)。詹姆斯认为,个人的宗教……比神学或教会制度更根本。[插图]在该书中,詹姆斯给出的宗教定义是:个人在他孤单的时候,任何与他所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而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詹姆斯把个人的经验称为“个人的宗教”,由此可见,个人的宗教经验对其宗教观的形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上帝作为心灵事实存在的证明 我们知道,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康德的宇宙论和设计论试图从实证观察的角度出发来建构上帝的存在,认为没有任何经验的证据可以证实超越人类经验的任何事情而存在,因此不能证实任何先验的、超意识实体的真实性,包括上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帝不存在,也不是揭示宗教信仰的无用。事实上,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前言中很清楚的阐释,这些关于人类知识的限制“为信仰腾出了地方”。在《实证理性批判》(1788)中,康德强调说,人类的道德思想能力需要某种让他以道德的方式去想、去行动的,外在于个人的力量的存在,那就是上帝。尽管上帝的纯粹理性证据被否定了,然而道德义务的经验让我们有必要假定上帝的存在。 帕尔默(Michael Palmer)把荣格的方法与康德的论证做了比较,认为荣格采用了与康德非常相似的观点和证明方法。[插图]他认为,诚如荣格所说,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从逻辑上根本不可能被证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人类拥有某种特质,即明确地表达上帝形象的能力,这个特点与康德所谓的道德能力一样明确、不言自明。康德从道德经验的简单证据和道德自由直接明确的意识来看,人是道德的。与之相似,荣格从上帝形象的不可知、不可测的证据出发,指出人拥有一种作为心灵本性的先在的特质,即上帝原型形式。
心灵经验是我们拥有的唯一经验,“我们在排外的心灵世界中不可救药地被禁闭”。对于所有个体来说,认为上帝的存在的原因是在他们自己生命的深处遇到的一种直接的、不言自明的事实的心灵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上帝就是这样一种心灵现象,是一种被证实的心灵事实,并且通过每个人对上帝原型形象的反应而被认知。荣格对上帝作为心灵事实存在的关注采用的是一种现象学的方法,他在口述的自传《回忆·梦·思考》中说道: 我没有做超验的评论。正如我不止一次说过的那样,我一定是实证主义的。我处理的是心灵现象而不是形而上学的断言。在心灵事实的框架里,我发现了信仰上帝的事实:“上帝存在”。这是我关心的事实。我不关心上帝存在的真实与否。我只关心陈述,我对它的构成和表现感兴趣……很明显,如果人不存在,也就没有这样的陈述存在了,也没有人能够证实上帝在非人领域存在的事实。 1959年,荣格接受BBC约翰·弗里曼(John Freeman)采访时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也回应了上述观点。当被问到他是否信仰上帝时,荣格回答道:“很难回答。我知道。我不必要相信。我知道。”[插图]从荣格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信仰上的忏悔,因为在他看来信仰意味着“我不确定我了解它”。荣格的话是事实的陈述,以荣格为例,个人经历了一种特殊的心灵经验,并且是“上帝在心中”的经验,在他看来这是确定的、直接的、无可争议的。这种经验让他把上帝的存在当作一种心灵事实,并且因此让“上帝存在”在心理学上成为事实。因此,要“了解上帝”就是承认这种经验在心理学上的真实性。荣格指出: 我请求指出,这不是一个信仰的问题,而是经验的问题。宗教经验是绝对的,这是毫无争议的。你只能说你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然而当你的对手说:“对不起,我有。”那么,这时你的争论就结束了。 因此,上帝是作为心灵事实存在,是人类经验中一种基本的,心理学上可论证的因素。荣格所关心的只是这个现象的真实,一种在心理学上不可否认的真实。
根据荣格对原型所作的形式内容的区分,我们知道,个体经验会获知并体现上帝原型内容,但是他们完全不能直接认知上帝的原型形式。对上帝原型形式的经验来自于比个体潜意识更大、更先前的心灵维度;它是一个先在的、内在的理解模式,属于“不可知”“永恒的”范畴,来自于尚未获得的、先在的、无限的、非个人的、普遍的东西,即集体潜意识。
根据荣格的思想,圣父的心理根源其实是一种确定存在的心理事实,即上帝的原型形式。正是这种上帝原型形式决定了圣父形象成为宗教信仰中普遍使用的、不可回避的形象之一。怀特(Victor White)曾经说过:“现在这条道路对我们开放……不再认为上帝是父亲的替代,而是把父亲当作婴儿的第一个上帝的替代,是圣父形象先在的承载者。” 总之,在荣格看来,对上帝的信仰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心理事实,超越人类经验可知的范畴,即属于他所谓的上帝的原型形式。
三 上帝原型内容——象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格的两部著作:《基督教时代》(Aion, 1951)和《答约伯书》(Answer to Job, 1952)。
荣格把约伯和耶和华之间的冲突当作是认知上帝的一个可能的模式,并且得出了让现代神学家难以接受的结论,即上帝包含他自己的“阴暗面”,因此包含恶的存在。(不得不说荣哥吸纳了我们阴阳学说)
(一)荣格关于象征的思想 要理解荣格关于上帝原型内容的思想,首先必须清楚荣格对于“象征”的理解。关于象征,荣格在《心理类型》(1921)中有所表述,其中他提到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象征必须与符号清楚地区分开来,后者有符号学的含义。也就是说,符号是指某种已知的东西,象征“表述的很有可能是一种相对未知的东西”。关于这个区分,荣格给出了一个有趣的例子。如果基督教的十字架被认为指代的是一种神圣之爱,那么这种解释就是符号学的;“只有当它把十字架放在超越所有可想象的维度上,把它看作是在表述一种拥有神秘的、超越性质(也就是说心理学的,发现它最恰当地代表了十字架中蕴含的含义)、尚未可知的、不可理解的事实时,它才是有象征意义的”。 第二,象征是“一种活的东西”。它是鲜活的,“仅仅因为它富含意义”,但是如果它被其他更合适的象征取代时就会消失。对于圣保罗和早期有思想的神秘家来说,十字架是“一种鲜活的象征,用来表达不可表现、不可超越的形式”。但是这个观点不是排外的,并且不难看到曾经有效的十字架象征是如何被其他人看作“仅仅是比其他更彻底、更好地为人所知的一种传统的符号而已”。 第三,某些东西能否成为象征主要依赖那些考虑它的人的态度,相关的个人是否会认为“既定的事实不仅仅是这样,也是作为那些未知事情的表达”。这正如说,没有什么会被认为是象征的,除非它被理解为一种象征的态度,也就是说一种“明确的生活观点”,它给那些事件赋予了一种超越它们现象真实的深层意义。因此,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把注意力放在纯粹事实之上,使意义服从于事实”,不能象征性地考虑事情。 以上就是荣格关于象征的理论,他对象征的认识决定了他对上帝原型内容的解读。
上帝原型形式是古老的、原始的集体心灵的特征,完全不同于它产生的无数上帝形象。它自身是不可知的,但它在宗教象征中便立即可知。通过这些上帝形象表达出来的东西不能与上帝原型形式等同,因为这些象征(上帝原型内容)只能被当作启示工具,而不是要揭示内容的全部,如果等同视之,就无法揭示上帝原型形式。如果把这些象征看成是符号,认为它不是来自集体潜意识心灵的深层,就扭曲了象征的本义,同时也剥夺了象征意义的心灵力量。因此,只有通过象征,上帝原型内容才能揭示集体的、非个人的心灵维度。 需要注意的是,荣格坚决反对任何认为上帝形象是确定的观点。根据历史上的书画、信条、仪式或神话,或者历史人物的生活来看,把上帝形象确定化的思想是忽略了那个时代要揭示内容的本质。因为,上帝原型内容总是象征的。这些象征的重要性取决于它们要表达的未知的、不可知的上帝原型形式,而这是客体、梦、个人或事件所不能达到的要求,任何一种象征形式都不能完全反映上帝原型形式。
在荣格看来,不是上帝原型内容激活了上帝原型形式,而是上帝原型形式激活了上帝原型内容。在逻辑上,按照一种潜意识特征去行动比行动本身更早。不管如何表现,上帝原型内容仅仅因为它是象征而得以存活,因为它拥有一种通过它的形象来揭示心灵最深的、最有效层次的能力;因为通过潜意识心灵的、集体的、原型的维度被激活的就是上帝原型形式。帕尔默也认为,通过上帝原型内容的媒介,个人感觉他们自己已经经验了他们内在生命的一个方面,超越了他们自己的处境,并且是永恒的、普遍的。这个形象是鲜活的,因为通过它人们接触到了他们自己的永恒,超越了他们自己的那部分特殊性。(接触到了自己的永恒!超越了自己的那部分特殊性!!表述得太准确了!不愧是荣格!)
笔者认为,在荣格的原型理论体系中,上帝原型形式把上帝原型内容的象征提升到超越符号世界,并且赋予了每一种上帝形象以普遍的意义和心灵的力量。(其实荣格不算一种提升,也不算一种赋予,他只不过用了心理学的方式讲述了神学的内容。换了个工具检视探索!不愧是荣格啊!膜拜大佬)
三)上帝三位一体象征的生命力 关于上述有关象征的表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象征。荣格认为,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是“所有教义象征中最神圣的”,但在现实中,对这一教义的认识很容易被降低至符号状态或者数学构造的水平,不管对它的阐释有多少冲突和争议,这些符号和构造仍然被看作是神性本质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这一教义(事实上任何教义)“不再阐释什么,不再表达什么;它已经成为一种被接受的原则,没有任何表现它真实经验的基础”[插图]。荣格关于象征的思想挽救了三位一体教义的命运,他认为三位一体的象征表达了一种潜意识的、集体的经验,同时他使用放大的技术揭示了这个教义的原型根源。(打破固有认知!救出活的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的思想是目前最有生命力的教义象征,它的神圣性在于揭示了人类心灵深处的上帝原型形式,其外在表现是我们一直在争论的不同象征——上帝原型内容。
四)作为原型形象的耶稣
荣格除了解释上述宗教现象之外,还用他的理论来揭示某种宗教人格。因为任何原型形象必须通过象征来呈现,那么荣格是如何看待耶稣的形象呢?这也涉及原型自身和它启示的中介之间的不同,荣格转向了对历史上的耶稣和圣经中的基督之间旧有的神学区分。他区分了新约中耶稣生活的外在细节(他认为这是不可靠、没有任何重要性的)和信仰上对他的信心,从而解读为耶稣是一种原型范例的认知。需要再一次强调的是,荣格认为,在评价一种熟悉领域的形象的时候,不是以历史可信性和理性一致性为基础,而是需要按照特定心灵和原始经验的认知来表达。荣格说,这解释了“福音的非历史特征”,因为“福音唯一关心的是代表尽可能形象生动的、印象深刻的神奇的基督形象”。甚至最早的见证人保罗也在耶稣的形象上添加了形而上学的概念:他是所有恶魔力量的统治者、宇宙中的拯救者、神人之间的中保。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个现世人的降临,耶稣不可能作为“同时代人的潜意识中期待的集体形象出现”。相应地,福音没有提供耶稣就是基督的证据,只有福音书作者的特定心灵经验的见证:“这是建立在耶稣这个人身上的、鲜活的、可感知的原型形象,并且已经历史性地在他身上表现出来。”
以上就是荣格对基督的宗教人格所作的分析,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耶稣基督是上帝原型内容在人们心中的最生动表现。
五)基督形象代表的原型
那么,通过基督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原型是什么呢?荣格认为,那是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的一种原型,它出现在个体的梦和幻想投射中:一种压倒一切的、囊括一切的、完美存在的思想,它总是通过拥有英雄主义思想的人表现出来。毫无例外,耶稣也被描述成拥有如下的英雄气质:“不可思议的出身,有一个神圣的父亲,圣灵受孕而生,紧要关头的拯救,早熟的发展,行神迹,悲剧式地早早死去,死亡方式象征的重要性,死后发生的(再现、符号和神迹等)。”关于基督教的肖像学,在四部福音书中或者以基督为中心形象的圣人、天使和老人的象征里,基督的曼荼罗被描述成同样完美的形象。需要指出的是,荣格认为,所有这些象征预示着一种原型。尽管它们总是以幻想的形式呈现,但是还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形象表现出来的完整(completeness)象征是一种原型的表达,它概括了一种基本的、先在的人性需要,整合了人类心灵不同因素的要求。荣格已经把这种要求归为自性原型。因此,个体在基督中表达的认同是他自己对完整和统一的内在心灵需要,也就是说基督是“自性原型的例证”。耶稣被称为基督不是因为他生活的历史细节证实他是基督,而是因为人们的意识通过那种生活的象征媒介经验了自性原型,从而把他奉为基督。因此,和三位一体的教义一样,基督象征也是通过它普遍的、集体的、原型的有效性来唤醒和拯救那些被遗忘的过往经验。 关于自性原型,需要强调的是荣格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所谓的“形而上学”真理,把各种上帝形象融合进了信条、教义和宗教仪式里。因此,三位一体教义没有提供神性本质的表现,福音书也没有提供事实上耶稣既是神又是人的证据。同样的,这既不意味着没有上帝存在,也不是说耶稣不是基督。(✓)上帝的存在与否已经超越了人类思想的认识限制,查证也是毫无意义的。荣格一贯反对去争论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因为这是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每次尝试都会无功而返。
荣格基本上保留了形而上学或者说神学上的思考,并且他相信上帝存在。他认为,如果认识到关于上帝的认识是来源于集体潜意识的、超越的、普遍的经验,或者把它们看作是某种心灵事实的“简化的描述”,当作是来自上帝原型的直接心灵经验,那么,这些特定的形而上学思考(比如,在神学中,关于基督的受难能否带给我们赎罪,或者死后是否还有生命等)就可以流传下去而不至于消亡。正如荣格说:“这个关键不是概念的问题,概念就是一个词语,一个筹码,并且它有意义,使用它仅仅是因为它象征着对某种经验的总结。”
.✨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荣格论上帝的形象
-
第五章 荣格对三位一体教义的心理学分析
在荣格看来,基督教三位一体教义是一种象征,或者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并且是所有教义中...
-
第三节 对三位一体的心理学解释
当我们追本溯源,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非常模糊的现象,但在随后的很多世纪里却产生了巨大的精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