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集体自杀不真实
- 在刘慈欣笔下,粒子物理学家们的粒子对撞实验因为智子的干扰而没有办法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因而物理学家们推导出“物理不存在了”这一理论(假说?),然后就接二连三地选择了自杀死亡。
- 这个刻板印象可以拆成两个哲学讨论:一个是科学的底层哲学逻辑的问题,还有就是对于自杀的讨论。
- 先来看第一个讨论,实际上,科学家觉得人生无望,是因为所谓“物理不存在了”。在《三体》中,刘慈欣假借科学边界这一组织,用 “农场主假说”和“射手假说“作了进一步的暗示说明。而在现实中,它们是有原型的,即被誉为科学的” 达摩克里斯之剑“的休谟难题。休谟主要提出三方面疑问:因果问题、归纳问题以及应然与实然的问题。其中,我认为真正给科学的哲学根基狠狠一拳的是因果问题。就像“农场主假说”中火鸡观察出来的早晨10点到了和食物降临之间的关系。在上帝视角的我们看来,这两者没有什么因果关系,这只是农场主自己遵照的某个规则,但是在火鸡科学家的眼中,它们是有着绝对的因果关系的——直到宰杀的那一天来临。如果说人类世界的“农场主假说”成立,那么科学的因果性根基就不存在了,科学也就死了——吗?
- 不然。现代科学有其自己的哲学基础——在我的理解里——置信度。现有的各种学科,乃至学科的各种分支和各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置信度。研究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后,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对它的信任程度,然后向这些人提供这个理论的佐证证据以及反对证据,这些人对于它的信任程度会有增加还有减少的情况。当人数足够多的时候(已经假设这群人都能很好理解理论并能正常做出判断),对每个人来说,对这个理论的信任程度会趋于某个一定的状态,然后用数字去划分衡量这个信任程度并取平均值,就能得到人群对某个学科的置信度。这种置信度在数学上可以用贝叶斯公式进行计算。
- 由此,休谟难题中的因果难题就被绕开了:现代科学里的各种学科都是有一个置信度的,这代表着它们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相对的真理。每个人把它当作真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我认为,假如某个东西在某个人的心里的置信度是100%,一旦置信度下降就要为此自戕——这不是科学的精神,这是宗教的精神。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这位人可以有宗教,但是科学一定不能成为这位的宗教。对科学家研究某一学科来说,如果一定要有一个置信度100%的东西,那我相信它是置信度的理论。而这种置信度的理论,是基于人脑的运转以及统计学的直观平均经验,不是休谟问题可以撼动的。所以我认为,科学家不会为了发现某一个不能得到确定实验结果的实验而自杀,亦不会因为“农场主假说”在人类中成为现实而郁郁。
- 另一个讨论,就是关于信仰崩塌导向自杀的逻辑链条。假如科学家们都把研究的物理当成信仰,那么“物理学不存在了”对于这些科学家们来说就是信仰的崩塌。自杀,在涂尔干的《自杀论》中的全面定义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而在这场集体自杀中,科学家们的行为无疑是消极的行动。在涂尔干看来,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因素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某人信仰崩塌,但是社会、家庭层面给予该人很好的支持与支撑,那么这个人也不会轻易自杀。就如《三体》中描写的汪淼和丁仪,虽然知道发展粒子物理的可能被三体人的智子给掐灭,但是他们在最开始并不是想着人生灰暗要自杀,而是先去买醉,放任自己疯狂,而是想着浑浑噩噩过一生,当三体人口中的“虫子”。对于他们而言,物理学没有发展的未来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梦想破灭了,信仰是崩塌了的,但是这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自杀的倾向,更何况还有史强的安慰与鼓励:“虫子从来都没有被打败过!”于是最终,二人都有了不错的发展:汪淼继续研发的纳米材料,且最终被用于建造太空电梯,丁仪更是为物理学奋斗终身,不仅参与了核聚变的研究,而且还隐隐支持了章北海的逃亡计划,见证了章北海的胜利。
- 进一步讨论,我认为,在一众自杀的人中,只有杨冬的自杀合情合理。在杨冬的世界里,一半是物理,另一半是她的母亲叶文洁。她的社会支持面很窄,甚至只有她的母亲,就连男朋友丁仪也不能算是她的社会支撑面,顶多就算一个合适的结婚对象。“物理学不存在了”之后,她的世界的一半崩溃了。这个时候的她其实还是能够继续活着的,与丁仪结婚,然后当一个家庭主妇,过完没有物理没有理想的下半生。但是她的另一半世界在偶然看到叶文洁的邮件后坍塌了,叶文洁向三体世界发送了消息,暴露了地球的位置:在杨冬眼里,她的母亲叶文洁成了地球文明最大的罪人。她的最后的支撑没有了,于是她才选择了死亡。对于杨冬这么个极端化的角色来说,“物理学不存在了”都不能成为她自杀的唯一理由,那么可想,对于自杀潮中的科学家来说,“物理学不存在了”也不会是他们自杀的唯一理由。
- 综上,我认为刘慈欣在《三体》一书中,对于科学家的自杀潮是不具备真实性的。我只能理解为他的处理是出于艺术性的考虑,是为了强调三体人智子的威力,塑造科学边界的罪恶,便于史强的推理调查。
10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