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人性坐标体系
当我批评你时,就是在告诉你我位置比你高,力量比你大,我比你完美,相反,当夸奖孩子时,他们会觉得孩子被捧高了位置,甚至高过了自己,因此不舒服。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你敢品尝第一名的感觉吗?你在家里有过度的去追求“老大”的位置吗?你能否允许比你弱的孩子或其他家人处在这个位置吗?讲理论的人像是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听理论的人像是处在低位。
人性的圆满要比人性的好坏更重要,人要试图拥抱人性坐标体系的所有位置。
在普通关系里,我们容易找心灵空间和自己接近的人,在恋爱时却容易选择在自己对立面的人。即,你设想你的基本人格状态在某一个位置上,那么由这个位置拉一条通过零坐标的直线,相对应的那个位置的人就是最容易吸引你的人,和这样一个人相处,你痛苦,但会特别有感觉。有感觉意味着你们构成了某种圆满。
自恋维度上,当自恋被满足时,你会体验到兴奋、刺激和自大;当自恋受损时,你会体验到羞耻。并且,自恋维度上不管是满足还是不满足,都会有焦虑感。关系维度上,当情感被满足时,你会感到深深的满足和幸福;当情感被破坏时,你体验到的是悲伤。
心灵空间的四种层级,1.你不能待在任何位置;2.你既不能是A,也不能是-A;3.你必须是A;4.你既可以是A,也可以是-A。愿你可以不断升级你的心灵空间,活的越来越自在。
你并不能因为想爱就能去爱,你的心智得从自恋维度进化到关系维度,这样你才能体验到爱,进而明白什么是情感,才能真正活在其中。
自恋是一个人得以成长的原始推动力,但同时成长又是反自恋的,你越成熟就越不那么执着于自恋,也就越容易接受你有“不行”“不好”的时候。
允许“我不好”,就是允许自己在关系维度中去表达恨和攻击性,也包括去捍卫自己;允许“我不行”,就是允许自己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允许自己散漫和偷懒等。
当人既能活在关系维度,又能充分看到自恋维度,就能计算自己和别人在自恋维度上的追求,就可有可能同时尊重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了,从而可以清醒的活在现实世界中。
平等不能是自恋、权利和力量维度上的平等,而是关系、情感和道德维度上的平等。
道德资本就是一个人不断去干一些看起来很有道德的事情,为自己积攒道德资本,以此换取权利,让自己处在道德优越的位置上。“以关系维度之名,追求自恋维度之实”。
对于滥好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一个问题:滥好人不断累积出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可是这个资本是通过自我牺牲自虐换来的,他没有任何实际好处,何等可悲。因此他变得越来越难以直面这件事情。
这个游戏披着追求情感的外衣,表现的非常在乎别人,但其实还是自恋维度的孤独游戏,不是情感也不能滋养关系。真正的关系是两个人都存在着,在真实的互动。
法律是清晰的,而道德是模糊的。如果在法律之外,还要弄出各种各样的道德规条,而且谁没做到就去惩罚谁,这就相当于编织了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最终会绑住人性,切断活力。哈耶克有一句名言:“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人们善良的意愿铺就的。”泛道德化,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我们不愿承认那冲撞的自我保护的有恶臭的肉食的和淫荡的疯狂,正是有机体的本质,其实就是真实的生命力。
当一个人执着的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并且要把自己对他人和世界的想象当成外部世界的真实,就意味着他们陷入了偏执状态。你能活在现实世界,还是活在想象世界,这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从自己的心出发,发出属于自己意志的意愿,带着点偏执劲去追求,轻易不放弃。你越是在一个事物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你就越能与这个事物建立深切的关系,所谓成功与幸福也就自然到来;但当自己的意愿受到重挫时,我们需要衡量,看看继续下去是否值得,如果不值得,则需要学习,放弃,放弃这个意愿后,我们再发起新的意愿。
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
不要以为你可以独自存在,孤独,会制造最大的黑暗。
攻击性及生命力。当我们能在关系中展现自己的攻击性时,生命力就可以流动起来。
我们需要借助关系来活出自己。同时我们也得懂得,那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人,也需要通过和我们的关系而活出他们自己。你在,所以我存在。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深度关系指的是一切关系包括人或物)。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快乐和健康,而最关键的是那些最重要的关系,特别是伴侣关系,它的质量决定了幸福感,健康乃至记忆力。
有毒的关系也胜过没有关系。
一个人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的品质,是和这个人内心中的黑暗与光明的比例基本匹配的。
一个人之所以能热情满满的去探索世界,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内化了的安全岛。
在重要的关系中,不要鄙视自己和对方的物质性或生理性需求,试着去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对方,然后你们会看到你们的精神性的情感关系,在这种物质性的彼此照顾中变得越来越深厚。
能表达依恋是构建情感关系的基本点,而被依恋也会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关系越深厚,情感连接越深,人也越容易得到疗愈。
作为父母,作为抚养者,要允许孩子“使用”自己,孩子通过使用抚养者这个最重要的客体而伸展自己的自我。
人容易去寻求高度精神化的东西,而且认为越是摆脱了俗物就越可贵,但太多事情显示,高度精神性、情感性的东西的产生,恰恰是和物质、生理性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活的太不自在了,好像总是收拢着手脚似的,那么试试去寻找你的自体客体,你就是愿意配合你、满足你的人。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关系的本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焦虑。
孩子需要这种感觉:母亲可以在他的攻击性中得以存活。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表达攻击性时,他既没有被报复而引发恐惧,也没有伤害到母亲而引发内疚。相反,他还看到他的攻击性被容纳了,同时产生了与母亲的连接,关系的深度还增加了,于是攻击性被祝福了,由此变成人性化的生命力或者叫活力。
一个成年人,如果能真切体验到他在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时,既不必担心会被杀死,也不必担心自己会杀死所爱的人。也就是说,“我”存在,“你”也存在,“我”和“你”都在攻击性的表达和流动中得以幸存。不仅如此,这份流动还彼此带来了愉悦,两个人的关系也由此加深。这样一来,一个成年人的攻击性也就得到了祝福。但是你不能把破坏性情绪变成破坏性行为导致破坏性的结果,事情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在关系中允许“你”“我”同时存在,允许“你”“我”都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表达自己的意志,当你体验到“你”“我”可以并存时,会是非常具有疗愈性的。如果你躲在孤独中,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过度的焦虑是有毒的焦虑。好的关系中会有这样一个去毒化功能。即,你向我传递了一份高浓度毒性的焦虑,我接住了它,容纳并化解了一部分焦虑,然后还给你一份低浓度毒性的,甚至无毒的信息。
鲁米有一句诗: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人,并不惧怕失败,而是惧怕被嘲弄。即,觉得失败是被一种恶意的力量击倒。当超越了这份感知后,失败也只是失败而已。
比起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人更期待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在那里。
好朋友相处时,会肆无忌惮的释放攻击性,而关系能容纳住这份攻击性,于是这份容纳也给彼此带来了愉悦。恋爱需要完成彼此的负面移情,就是两个人会把很多负性的能量扔到恋爱关系中去,看看这份关系能否容纳得住,其实这就是所谓的“作”。亲子关系也有这样的部分。
你观察自己也许会发现,当一份重要的恨意产生后,你没有在关系中表达,你憋在了心里,接着会发现你们之间的情感连接变弱了。最好的活法是快意恩仇,敢爱敢恨,这样才能活的痛快淋漓。
真实的活着,才会体验到生命本身。
将注意力放到你甘之如饴的事情上——发起动力享受其中的发展变化,投入其中,再酣畅淋漓的使劲把它完成。如果你的生命是这种基调,那你会活的很痛快,也就是所谓的快意恩仇。相反,容易纠结的人,很多愿望都成了未完成的事件,然后成为无效低效的程序,占据着头脑或心灵空间,阻碍了生命的流动。自己不喜欢的事,尽量不做不得不做的时候,就干脆主动去做,做完就放下。
体验是真实世界的东西,而认知是符号世界的东西。当符号世界的知识是用来建帮助建立真实世界的连接时,就是真知,而且会和体验联系在一起,因此变得真切深刻。当符号世界知识和真实世界的体验脱离时,它就变成了轻飘飘的信息,容易消散。
风中叮咛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部分 全能自恋及其变化
你破坏了自己,也就没法爱上他人和世界。如果自己真有了伟大崇高感,那要警醒一下:你被他人...
-
第二部分 人性坐标体系
-
第三部分 头脑暴政
将时间浪费在看似无用而美好的事物上。急切是在被暴怒、恨、毁灭感等组成的死亡焦虑所追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