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数一段静好时光
柔软的时光见证着经历的过往,悲欢离合在岁月中渐渐沉淀,升华出的,是一段安静美好的时光。 一路从喧嚣中走来,张幼仪更加懂得静美岁月的可贵。她已渐渐被风华浸染,并不是她错过了最美的年华,而是有人在往日的烟尘中,错过了她。 时间教人遗忘,也教人放下。都说时间是治愈伤痛最好的灵药,当学会释然之后,张幼仪发现,这句话果然不假。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不再背负别人的期望,不再忍受他人的冷漠,对自己的爱由心底而生,也唯有自己才最懂得自己。 当张幼仪在事业与生活中享受一个个胜利果实的时候,陆小曼却在床榻上吸鸦片成瘾。这是张幼仪最痛恨的一种东西。鸦片可以麻醉人的神经,也可以让人上瘾。只要点上烟枪,就连房梁上的老鼠也会马上汇聚到烟雾上方,可见,老鼠也会染上鸦片瘾。 鸦片毁了多少个中国的家庭,也残害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它会让人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只要离开鸦片一日,那些“瘾君子”就会全身难过,流涕不止,好像得了一场大病。 只要吸上鸦片,他们周身的每一个毛孔仿佛都得到了舒展,在蒸腾的烟雾中飘飘欲仙,刚才的所有病症一扫而光。为了吸食鸦片,多少个富贵人家变得一贫如洗,甚至有人卖妻卖女,搞得家破人亡。而那些染上鸦片瘾的女人,为了鸦片不惜出卖色相,最终落得凄惨的下场。 张幼仪十四岁的时候,曾经和两岁的四妹一同随着家人到杭州度假。家人在湖边尽享垂钓之乐,还捞上了许多活虾。鲜嫩的活虾引来了众人的食欲,他们在虾上浇了热油,就变成了一顿可口的美食。 也许是因为活虾不够卫生,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小,张幼仪和四妹在吃过虾之后,双双闹起了肚子。两个女孩子的胃不断地抽筋,伴随着迟迟不退的高烧。父亲说,这是伤寒,鸦片可以起到镇定的作用。 父亲给四妹吃了一点点鸦片之后,她马上就不再哭闹,也许是鸦片起了作用。可是看到鸦片的作用如此迅猛,张幼仪反而对它产生了更多的厌恶。她无论如何也不肯用鸦片缓解胃痛,她知道鸦片成瘾的后果,甚至哭着问父亲,如果自己对鸦片上瘾,他是否会一直在身旁照顾自己。 张幼仪宁愿忍受着胃里一阵一阵的抽痛,也不愿意吃下可以止痛的鸦片。她发现,只有两岁的四妹,似乎已经对鸦片上了瘾,只要父亲不给她吃,她就会哭闹不止。 好在她的年纪还小,父亲只给她吃了一丁点鸦片,并不至于上瘾。等到伤寒治愈,便不再给她吃,渐渐地,她也就不再哭闹。 陆小曼的鸦片瘾,来自翁端午。他是一位世家子弟,父亲是清政府的一名官员,不仅擅长绘画,还拥有大批藏画。翁端午从祖业中继承了一整座山的茶园,可谓衣食无忧。他酷爱京剧,是京剧界知名的票友。正是因为京戏,让翁端午与陆小曼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陆小曼与徐志摩刚刚结婚几个月,徐志摩的艺术家好友江小鶼安排了一场京剧演出,请陆小曼和翁端午担任主角,徐志摩担任配角。 京剧一共演出了两天,三个人也在共同表演的过程中建立了友谊。可是,因为排练与演出的辛苦,演出一结束,陆小曼就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徐志摩因为在北京讲学的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生病的陆小曼。于是,翁端午主动提出,可以上门为陆小曼按摩,徐志摩也并没有反对。 按摩虽说可以缓解疲劳,却只能减轻病痛的冰山一角。看着陆小曼难受的样子,翁端午建议她吸食鸦片,并告诉陆小曼,只要吸上鸦片,任何病都能好。 从此,陆小曼便开始吸食鸦片,并渐渐地上了瘾。这样一个美好的女子,却对鸦片成瘾,张幼仪替陆小曼感到惋惜。那时,徐志摩的母亲还活着,并且与他一同住在上海,老人家看着陆小曼对鸦片上瘾的样子,实在看不过去,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给张幼仪,寻求安慰。 虽然从未主动与陆小曼交往,张幼仪却从婆婆口中知道了太多与她有关的事情。婆婆告诉张幼仪,陆小曼有“男朋友”了,并且还把这位“男朋友”带回家里。张幼仪后来才知道,这位“男朋友”就是翁端午。令张幼仪感到差异的是,徐志摩不仅不反对陆小曼与翁端午交往,甚至还允许他公然住在家里。 那一段时间,翁端午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徐志摩,无论家里有任何好的东西,陆小曼总是心心念念地留给翁端午,不许其他人碰。 婆婆曾经向张幼仪诉苦,她说她和老爷看到冰箱里有一块火腿,就叫用人给自己做了个菜。陆小曼很快就发现冰箱里的火腿不见了,来询问两位老人。婆婆告诉她,是她和老爷吃了,没想到陆小曼马上冲着他们尖叫,告诉他们,这块火腿是特意留给翁先生的,她尖叫的语调甚至带着颤音,好像两位老人做下了什么天大的错事。 不仅对老人如此,就连徐志摩,也享受不到该有的待遇。由于经常在北京讲学,每次回到家里,徐志摩的喉咙都会感到疼痛。母亲心疼儿子,她知道柜子里有上好的人参,就让用人拿去为徐志摩做一些参药。 可是面对母亲的吩咐,用人却不敢行动。他们告诉老太太,陆小曼吩咐过,柜子里的人参统统是留给翁先生的,他们不敢碰。 更让婆婆不懂的是,徐志摩对这些丝毫不介意。好像这里变成了翁端午的家。每当母亲问起陆小曼和翁端午的关系,徐志摩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他们三个是互相为伴。并且坚定地相信,只要陆小曼和翁端午在一起吸鸦片,就一定不会出什么坏事。 婆婆不止一次对张幼仪说过,再也没办法和陆小曼住在同一间房子里。因为她已经公然留翁端午过夜,并且徐志摩与他们一起,三人同住一室。 某天晚上,徐志摩回家之后,陆小曼依然和翁端午躺在床上吸鸦片,并且翁端午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徐志摩只好爬上陆小曼旁边的床榻,三个人蜷缩在床榻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婆婆经过时,看到这样的景象,既气愤,又难过,整个床榻上,徐志摩只占了很小的一块地方,几乎就要被挤到地上去。两位老人再也忍无可忍,他们打电话给张幼仪,希望能够搬到她那里去居住。 刚刚平静的生活又被打乱,张幼仪不愿意再一次面对徐志摩的诘难。她委婉地劝说婆婆,为了面子上过得去,他们最好先回硖石住一阵子,等再次回到上海的时候,就直接来到她的家里。 婆婆明白了张幼仪的用意,回硖石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告诉徐志摩,她和老爷想要与孙子阿欢住一段日子,于是顺理成章地住在了张幼仪家里。并且一住就是几年。 当张幼仪在股票中赚了一些钱,就在自己的房子旁边为两位老人盖了一所房子。直到婆婆去世之前,他们一直住在这里。婆婆去世之后,公公也和她一同生活了很久。 对于这件事,徐志摩没有表示过任何反对。也许他也对家中的现状感到无奈,也许是他并没有看穿父母的用意。 人生就是这样,有相聚就有分离。张幼仪之所以决定为公公婆婆另外盖一所房子,是实在不愿意听到别人的闲话。毕竟她已经和徐志摩离婚,不应该和两位老人再住在一起。 不过,新建的房子就在张幼仪后院的空地,相隔不过几百码远。并且,老人从自己的后门就能走到张幼仪家。虽然分开居住,张幼仪还是会经常带着阿欢去看祖父祖母,有时会在一起吃顿饭。越是这样,公公婆婆对张幼仪就越是疼爱。可张幼仪知道,毕竟徐志摩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换来老人的喜爱,只是作为曾经的儿媳,对老人尽一份孝心。 光阴一转身,就是一段故事。张幼仪的生活,总算渐渐回复平静。她居住的范园,附近的邻居大多是银行家或实业家。从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李铭,到中孚银行总经理孙仲立,再到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等等,每一个人的名字都代表着一个显赫的身份。 在这样一群人中间,张幼仪的身份丝毫不显得逊色,反而因为是女性,让她在一众男人中显得更加富有韵味。 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银行家聚集在一处,是因为这一块土地本来就是银行家们合伙买下的地皮。这块地位于德国租界的边缘,曾经被德国人用来建造公园。当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之后,这块土地才渐渐收回到中国的银行家手中。 身为上海女子银行副总裁的张幼仪,也属于银行业的一份子,她喜欢自己居住的这个地区。不仅有宜人的花草,蜿蜒的河流,还有篮球场和网球场这样的现代设施,每一座房子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因为这里融汇了各国建筑的的经典,许多专家学者都会专程带着学生来到这里观摩。 张幼仪居住的房子,就是当初四哥让给自己的那一栋。为了报答哥哥,三年之后,她在法国租界买下了一座房子送给他。 张幼仪居住的地方之所以叫“范园”,是因为在英国人接管以前,这里的房主就姓范。整个范园大概有十栋房子,正中心还有一个带有喷水池的大花园。张幼仪的房子比较靠后,是一栋石头建筑,光是佣人房就有好几间,还有三间卧房,和一座大客厅。客厅的外面,还有一座露台。 婆婆去世以后,公公就和张幼仪住在一起,她在客厅的右边给公公单独留了一个房间,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间吸烟室。有时,张幼仪会在客厅中和朋友打打麻将,或是打上几局乒乓球。 过去的有钱人家,为了防盗,还会在住宅的后面开一个不显眼的小门。张幼仪家里也有这样一道小门,把门打开,就会看到一道楼梯,直接通往后门的门口。 徐家人一直将张幼仪当作徐家的儿媳来看待,徐家的亲戚也时不时会来张幼仪家借住。抗战打响之后,徐志摩的堂侄带着父母来上海避难,也是住在张幼仪家里。 张幼仪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时刻有人来打扰,从打扰中,她反而能够寻找到一丝属于自己的宁静。如果生活总是平淡,难免无味,既然从未薄待过光阴,更不希望被光阴薄待,索性自得其乐,将每一天都活得精彩。
゜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失去,是另一种拥有
再多的拥有,未必使人感到满足,再多的失去,也未必使人为之遗憾。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拥有...
-
爱,到底是什么
一个“爱”字,似乎是人类可以说出的最美的语言,它能让心中的枷锁瞬间解开,也能让一腔愁绪...
-
默数一段静好时光
-
轻轻地与尘世道别
本以为别离代表着再次相见,竟没想到有些离别却是永远。1931年11月18日,张幼仪又一次在云裳...
-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完美
人生无论是安静或是嬉闹,总有缺憾,就好像再晶莹剔透的水晶,还是能在细微处发现瑕疵。有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