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不敢向喜欢的人表白,是害怕被喜欢的人拒绝、失恋,进而由此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鼓励”。
你为什么讨厌自己呢?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就想不敢跟喜欢的人表白的人一样,你也很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你认为与其陷入那样的窘境,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你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会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例如,对自己155厘米身高的自卑:来自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的比较。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主观的解释”。问题在于我如何看待这个身高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①、人们追求优越感并为之奋斗。如果无法达成理想就会产生自卑感。但自卑感并非坏事,它可以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成为成长的催化剂。例如,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②、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反常的心理状态,与自卑感没有关系。自卑情结是把自卑感作为某种借口的状态,例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获得成功。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也称“外部因果律”)。害怕向前迈进或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放弃眼前的享乐,找借口来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因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便想用更加简便的方法进行补偿,即: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虚报履历,或者过分追求名牌服饰。
借助权势的力量来抬高自己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之中。
夸耀不幸: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例如,通过自己成长中的各种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别人想提供帮助时却拒绝,其目的是用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是不断超越自我。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而世界则是一个恐怖的地方。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在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我们有时候会对社会问题感到愤怒。但是,这并不是突发性的感情,而是合乎逻辑的愤慨。个人的愤怒(私愤)和对社会矛盾或不公平产生的愤怒(公愤)不属于同一种类。个人的愤怒很快就会冷却,而公愤则会长时间地持续。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私愤和公愤完全不同,公愤超越了自身利害。
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对方想要通过获胜来证明自己的力量。
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例如,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会误入歧途、逃课、割腕自杀,目的都是为了让父母烦恼。这是对父母的报复。
青年: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哲人:不,"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力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青年:不上挑衅之当这种事情有那么容易做到吗?原本您是怎么说到要控制怒气的呢? 哲人: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青年:但是,即使对方明显找碴儿挑衅,恶意说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也不能发怒吗? 哲人:你似乎还没有真正理解。不是不能发怒,而是"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的人生课题分为三个阶段: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被称为自闭的人。 他们并非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
爱之课题: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感。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如果想要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讨厌A这个人,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了“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为的是逃避与A之间的人际关系。夫妻之间也是如此,不能忍受的各种小缺点,只是一方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而在搜集所谓的证据。(这点不是很同意)
阿德勒信息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
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春漪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引言
-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
-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们的认可。 追求认可,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奖罚式教育的影响。 我们...
-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