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微信读书《西藏,不止旅行》 周硚 158个笔记
默默 (静待一份真挚的爱)
作者简介 今生,把行走西藏当作一场人生的修行,只为找到自己、面对自己,遇见那个最想成为的自己。 一、西行 在西藏,阿里地区绝对是一个最最矛盾、最最神奇的地方,也是我个人最最推崇的地方。从地理上看,阿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遥远苍凉,寒冷干燥,却偏偏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既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汇聚地,又是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江河的发源地。从文明上看,这块看似极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苦寒之地,却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就有了极为发达的农耕文明,那时的古象雄王国至今都有着无数难解之谜。从信仰上看,这块西藏最西部的偏远荒野之地,却隐藏着一个被多个不同宗教共同尊奉的“宇宙中心”——冈仁波齐神山。这里既干冷又富饶、既蛮荒又文明,散发着神秘独特的魅力。在这里,一切看似不可能,却一切皆有可能。它仿佛是远离尘嚣的天籁之音,吸引着我、魅惑着我,犹如古希腊神话中塞壬的歌声,那是一种灵魂上的情不自禁。我知道,我和它的相遇,注定是命中印记的缘分。 我曾经奢望相机能够将我看到的影像带走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渐渐发现我们什么也无法带走 反而将心留在了那里 “他们觉得很幸福,这是他们的信仰,根本不会想有什么意义,他们觉得应该做就做了。你们汉人啊,就是想得太多。”我不由一愣。是啊,我们已经习惯了权衡比较,做什么都需要意义和目的,其实这世上很多事情不需要意义,而是需要信仰。 有信仰,才是一种幸福。 三、生死相伴的神鬼双湖 玛旁雍错是西藏三大神湖之一,与纳木错、羊卓雍错齐名,由于地处阿里偏僻之地,真正知道或去过的人却不多。但是这座神湖却有着极其旖旎的风光、奇幻无比的传说和令人震惊的历史。 佛教有说,玛旁雍措是最圣洁的湖泊,湖水具有神奇的功效,可以清洗人心灵中的烦恼和孽障,是胜乐大尊赐与人间的甘露。所以每到夏秋时节,藏民们就会扶老携幼来此朝圣,在湖水中沐浴净身,有的还会取下身上的金银首饰抛入湖中,甚至会转湖而行磕下长头,祈求益寿延年和平安幸福。 湖水寂寞无言,折射出时光的道道涟漪,我们只是这湖畔万千过客中的一人,坐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时间,才是这尘世间颠倒众生、倾覆王朝的手,它从不允许任何一个王朝和众生逃脱它生死轮回的宿命。 一股奇怪的感觉在胸中升起,苍天悠悠,大地茫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就像孤身站在宇宙的边缘,再也找不到人生归途。 四、修行在世界的中心冈仁波齐 千百年来,无数人不远万里,三步一拜等身丈量,跋山涉水、历经磨难去转冈仁波齐,即使死在朝圣的路上,也会视作一种祝福,不为今生,只修来世,一代接一代,在神山脚下形成盘旋反复的同心圆,一圈圈轮回着。 我没有坚持,也许世间的事就是这样,错过了就错过了,就算你再想回去,也未必能如你所愿,毕竟你不是这世界的中心。 每当有人超过我,都会说:不要停、深呼吸、向前走。可是每走出半步,一个声音就冲进我的耳鼓:我不走了。每走出一步,这个声音就痛彻心扉地喊:我快完了!千百次的崩溃和绝望,千万次的坚持,半步、一步、两步……终于,听到女同伴像岔气一样的声音传来:上来了。这声音,美妙得就如同天籁。 人生恐怕也是如此吧。我们能在惊涛骇浪中奋勇向前,克服一切困难,但往往会在平坦的路上丧失斗志,最后活生生地被看上去平稳却单调枯燥的生活所击败。 不为今生只修来世 一代接一代 在神山脚下形成盘旋往复的同心圆 一圈圈轮回着 真的觉得,转山,其实就是修行,它和信仰无关,只和人生态度有关!转它,就是让我战胜自己,仅此而已! 五、黑猫出没的消失王国古格 庭院的残垣与楼阁的断壁已经安然沉睡 银河星星点点地闪烁着微光 世间一切烦恼都如潮汐般退却只余下一片寂静 连时光都停下了脚步 只是时光荏苒,现在只留下一片凋零,显露出繁华落尽的孤独。 时至今日,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王国,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瞬间灰飞烟灭了,留下了一个充满疑惑的千古之谜。 其实我个人对战争灭亡论是有怀疑的,因为文明本身有着极为坚韧的枝蔓,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将其完全毁灭。 站在这苍茫的大地上,我抬头仰望天空,蓦然发现天空中竟上演着繁华与覆灭的轮回。一抹夕阳悄然收起余晖,一轮新月正冉冉升起。 一、河流 大巴驶上曲水大桥,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平缓的河水蜿蜒向东,好似一条洁白的哈达在微风中轻轻拂动,炽热强烈的阳光就像瀑布从天倾泻而下,直落入水中,激起粼粼波光,跳跃闪烁,让人睁不开眼。 文明如同河流源自不同的高山 汩汩流淌有时会汇成一条有时会中断消失有时还会掉头回流 站在岸边,远处褐色的山丘旁,成片的青翠树林和草地,近处流水潺潺汩汩、有缓有急,水鸟或在水滨嬉戏,或在空中飞翔,丛丛芦苇随风起伏,倒影在水中摇曳变幻,绘出一幅清新安乐的山水画卷。微风拂面,顿觉尘嚣远离,繁华褪去。 如果顺流而下,会经过一片谷地,河水开阔平静,浩浩汤汤,当地人在两岸耕种放牧,那片谷地叫“雅砻”,所以当地人叫这条河“雅砻藏布”,“藏布”藏语意思是河流,而“砻”藏语发音是“鲁”,所以,后人也叫这条大河雅鲁藏布江。 很多人说,拉萨河是藏族的母亲河,其实雅鲁藏布江才是藏族真正的母亲河。 二、天上来的王住在山顶的宫雍布拉康 自古以来,为了权势地位,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在政治斗争中,哪一个不是历经明枪暗箭、血雨腥风,更有甚者毁家灭国,直落地狱黄泉,像聂赤赞普这样被原部落驱逐、没有丝毫背景、长得又很奇怪的流浪汉,只是凭着运气,居然成为了一代国王,想想就觉得不可思议。 《诸佛菩萨名称经》 雍布拉康因为这一神迹而成了佛教圣地,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在此修行,便将它改为了黄教寺院,雍布拉康也由此变成了一处佛殿,成为众多高僧大德的修行之地,也成为了许多“伏藏”的埋藏和发现之地。 三、魔女温润左肩上的那间佛堂昌珠寺 这该是一首多美的情歌啊,它在蓝天白云中回荡,在雪山圣湖间飘扬,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呐喊,如山如海,如梦如幻……这就是藏歌。 藏歌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跌宕起伏,音域宽广,自由抒情,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春天里,独自驱车行进在苍茫的高原上,举目遥望,雪山蓝天,唯有闲云自飘,整个世界别无他物,只剩下了自己,藏歌就如同天外飞来一箭,穿心而过,深深震撼了灵魂。 西藏地广人稀,藏民们在广阔的生存空间内,每时每日面对着大自然,四下无人,空旷无依,万籁俱静,心灵极度自由和宽广。《西藏书》里说:巨大的空间距离,让很多藏北牧民终其一生交往的外人不超过二十个——这项统计当然不包括在朝圣路上和寺庙仪式上见到的人群,其实即使加上这些,可能一年中他们与外人交谈的话语也不超过一百句。绝大多数时间里,他们所打交道的,除了家人,就是神灵。 可是,我们这些被现代社会条条框框束缚已久的人,想要放下顾虑、打开嗓子、纵情而歌,却又谈何容易。试了几次,终是放弃了,自此再也不敢在高原放歌。 昌珠寺门前有一座鹏龙相搏的青石雕像,大鹏鸟展翅从天而降,恶龙抬头欲噬,这座雕像便是昌珠寺寺名的由来。 古老是美好的,也是易碎的,既然无法触摸和拍摄,那就记住那份美好,让它一直在安全的地方普度心灵吧。 昌珠寺在镇子里,来的游客多,藏民也多。游客是为旅行而来,四下观赏游历,大声呼朋结伴,图的是热闹和繁华。而藏民其实也是在旅行,他们旅行的不是今生,而是灵魂流转的心灵旅途。少了一世的羁绊,多了对于灵魂无尽旅途的信仰,他们更加淡定、更加从容、更加虔诚,把身心彻底奉献,忍受寂寞,刻苦修行,希望能够解除今生之苦,实现永生之乐。 第一十七章 四、因为藏王惊呼而得名的佛寺桑耶寺 桑耶寺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庙”的美称,并非是说在它之前西藏没有寺庙,而是因为它是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以往的藏地寺庙要么没有佛像、要么没有经书,有的甚至没有常驻僧人,而桑耶寺将这些都规范起来了。 2024/01/18 发表想法 生命如
微尘
风从塔尖
吹过
听见
灵魂诵经的
声音 2024/01/18 发表想法 几面石墙
历经千年风雨
至今不偏不倒
静静矗立在寺内一角
望着万千朝圣者
觐见奇迹
匍匐在它脚下 站在无数道路交汇的原点,蓦地感觉,这里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行者、一个过客。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该向哪里走,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伤。 我突然发现有些藏民从供奉盘里往外拿香火钱,不由大为惊讶。仔细看时才发现,那些藏民有的往托盘里放进去十块钱,拿回来九块钱,有的甚至往里放一块钱取回八毛钱。这里居然还能找零? 乌孜大殿高三层,底层为藏式,中层为汉式,顶层为印式,三种风格集于一体。四周有回廊相连,各色佛神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站在乌孜大殿顶层,居高四望,我才真正明白桑耶寺建筑的奇妙。这里竟是按照佛经中的大千世界建造的。脚下乌孜大殿象征着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南北双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红、白、绿、黑四色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周围四大殿和八小殿表示了四大部洲和八小洲。整个寺庙坐北朝南,呈椭圆形,外围一圈围墙象征着世界的边界铁围山。其精湛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当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大美无形,怎么能用小小的一枚镜头表现出来。 2024/01/18 发表想法 人生
是场孤独的旅程
唯有修行
才能成就
丰盈的内心
五、安静孤独的时光藏王墓 其实,我是个喜欢孤独的人,喜欢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看电影,甚至大多数人都十分厌烦的飞机延误、独自滞留机场,也被我视作乐事,一个人哪里也去不了,身体虽被禁锢,可是精神却最是放松,可以自由地穿越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2024/01/18 发表想法 不知道作者看的是谁的译本呢?我也看完了一本《瓦尔登湖》,给看郁闷了,以为是一个美妙的地方,似乎被书封面骗了。 原文:《瓦尔登湖》 坐上车子,我才觉得也许是在西藏的那份孤独沉静心境,契合了作者梭罗的心态,才让我真正把这本书读进去。《瓦尔登湖》是本好书,写尽了梭罗独居湖畔两年多的生活,宁静恬淡,充满了人生智慧,也可能就是因为写得太“独”,所以很难让人读进去。 也许孤独,才是成长的表现、成熟的标志。只有人生阅历足够丰富,思想足够睿智,胸怀足够坦然,才能真正懂得孤独,才能腾出大段时光阅读自己,从容地接纳人生冗长的留白。 2024/01/18 发表想法 既然注定
与孤独为伴
不如沉默
为自己
营造一片
心安的世界
这世上,最孤独的可能就是死亡吧。 早期藏族最隆重的丧葬仪规一定是土葬,绝对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天葬。 佛堂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和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禄东赞大臣和藏文创造人吞米桑布札等人的塑像。 远远望着恢宏的墓群,其实无论生前如何显赫,如何风流,最终都是孤独一人躺在这一黄土之下。 藏民,是我见到的最看淡生死的民族。 但佛祖从来没有明示过神明的存在,也从来没有说过修行可以永生。 世间一切生命均是向死而生。死亡,这个灰暗而未知的存在,力量如此强大。对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词语的宿命,都是无法抵挡的。从灿若繁花,到幽暗似叶,人类总是在竭力逃避,刻意强调着一种悲凉或者忧伤。 所有的生命,都不会是永远的生命。那么,所有的死亡,也不会是永远的死亡吧? 一、星空 夜间的布达拉宫,就像从东海海底崛起的一座璀璨的水晶宫,暗蓝色的夜空就似东海深处的海水,围绕着它,包裹着它。金顶、白墙、红窗,一层、两层、三层……变幻着色彩,迷离炫目,巍峨地耸立在海天之间。暗夜如海浪,拍打着它脚下的山岩,溅起空蒙的水雾,使这神秘的宫殿在海面又在半空,在水里又在雾中。 曾经有人对我说,每一个人都会有一颗属于他的星星,你成功时它会为你闪烁,你失败时它依然为你闪烁。它会在那漫天繁星中,陪你走过一幕幕开心、不开心的时光,它是你最忠诚的伙伴。 二、整座山都是宫殿 虽然拉萨不仅仅只有布达拉宫,但也只有布达拉宫能代言整座拉萨城。而且这座白色宫殿好似凭空降临在一座孤山顶上,山势陡峭高峻,岩石嶙峋,坚硬的山石与宏伟的宫殿融为一体,形象如此鲜明,哪怕只望上一眼,便让人想忘记也难。 布达拉宫依着山势而建,楼分十三层,高百余米,房屋数千间,好像从山脚开始,寝殿、佛堂、灵塔殿、僧舍就把整座山层层叠叠包裹起来,宫殿与山体浑然天成,殿宇嵯峨,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我被人潮簇拥着,在各个殿堂中穿行,黑暗中星星点点的酥油灯光影摇曳,更显得空间神秘幽暗,无数信众们擦肩而过,各自寻到一个佛龛前,在佛像前合十膜拜,或静默趺坐,或长跪诵经,或磕下长头。 经堂内有风徐来,酥油的甘甜香味在幽暗中流动。在微微酥油灯光里,错错落落远远近近的静坐者、膜拜者,远远看去,就像一尊尊佛像。 我如被催眠一般,也来到佛前,五体投地拜倒在地,三叩首起身。 三、一条路需要走多久? 2024/01/19 发表想法 站在路口
久久伫立
未知的路上
请选择
人迹更少的那条
因为它会
更美丽 2024/01/19 发表想法 生是死的
开始
死是生的
希望
这片神奇的
土地
处处上演着
生与死的轮回
奔驰在可可西里的青藏线上,一种辽阔的宁静便扑面而来。前一夜的大雪把四下变得一片银白,远处的雪山就像童话中的城堡,整个世界安静纯美得如同幻境。一眼望去,天空来到了地面上,地面仿佛成了天空。 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辽阔的宁静里,山水木石,鸟兽虫鱼,所有的一切无不带着神性,因此,飞鹰的捕食、牦牛的反刍就都有了修炼的意味。 真的羡慕这些到处游走的生命,不用开会,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呼吸污浊的空气,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装出一副笑的摸样,不用去做那些你并不想做的事情,只需坚守生命中的那份简单和纯粹。 那次旅途结束后,我再一次回到现实中,一切仿佛都回归了正轨。每天起早贪黑,堵在车海里,埋首会海中,如同木偶傀儡,没了生趣和灵魂,貌似,我从来都没有到过那片土地,也从来没有经历过那样一个提心吊胆、气喘如牛的黑暗雪夜。 四、转动了经筒,晃动了时光大小昭寺 曾有人统计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游客都会在到达拉萨的第一时间去大昭寺广场,去逛八廓街,之后还会不断地去,就像血液回到心脏。 当你看到这种虔诚,无法不被感动,无法不匍匐在地。在西藏,没有俯下身躯去亲吻她的土地,你不可能真的懂得那份虔诚,更不会懂得洁净的世界里单纯的灵魂是怎样的安宁。 天空渐渐变白,我能清楚地看见清晨的阳光在寺顶行走,由远及近,由暗及亮,由模糊而清晰。透过云层的阳光就像天空散落的金色青稞谷粒,自云缝间颗颗滚落,最先是金顶中央最高的金轮和双鹿,紧接着就如落雨般密集,顺着屋顶沟槽蔓延,旋即整个佛殿明亮起来,如同老人在深夜里用酥油灯点亮的神话。 在拉萨有个说法:“到了拉萨不去大昭寺,就等于没有到过西藏;到了大昭寺不拜等身佛,就等于没有进过大昭寺。” 拐过转角处矗立的白塔,走进大昭寺主殿,密闭式的佛堂里,数百盏明亮的酥油灯冲破了如夜般的幽暗,荧荧缭绕于佛祖周身,就像颗颗虔默的心,静静守护,修炼今生。 我也如被催眠一般,跪于佛像一侧,双目微闭,心中平静无比,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自己。
在西藏无论多么宏伟壮观的殿堂楼梯都很陡且窄这是不是想告诉大家通向信仰的道路总是狭窄难行的呢 2024/01/19 发表想法 在西藏
无论多么宏伟壮观的殿堂
楼梯都很陡且窄
这是不是
想告诉大家
通向信仰的道路
总是
狭窄难行的呢
五、灵魂出窍的旅途唐蕃古道 当年的唐蕃古道,实际上是出长安过咸阳,一路向西,经甘肃天水、陇西、临夏,进入青海西宁、湟源,绕过青海湖,跨过日月山、倒淌河,然后经切吉草原、花石峡,涉扎陵湖、鄂陵湖,翻巴颜喀拉山,渡玉树清水河、通天河,越唐古拉山口,至西藏那曲,最后到达拉萨。 2024/01/19 发表想法 这不是 只爱西经 里的歌词吗 原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旦夕祸福,皆在朝露之间。如果一个人获得人民的爱戴,便会获得永恒的光芒和智慧,她会超脱一切束缚和羁绊,随着时光荏苒而愈发厚重绵长。 CHAPTER 4 经轮 转动了经轮,晃动了时光。 一、颜色 西藏是摄影胜地,因为那里的大气透明度非常高,所以所有的一切都会以最鲜艳的颜色呈现,甚至到了随便拍摄都是风光大片的程度。 每次到西藏,我都会呆呆望着蓝天很久,带着一种百看不厌的欣喜,甚至是贪婪的心情,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天空中那种纯粹的蓝色。 那些寺庙,会以最浓重的红色、黄色、白色、黑色呈现出来,或在山林间,或在闹市中,或在云顶上,无论在哪里,都是那么的庄严、肃穆、宁静而圣洁。 有很多事情,只有单纯的信,才能成为信仰。 夕阳透过云层斜斜漫射下来,正好照在寺庙金顶上。洁白的墙、朱红的窗、金色的顶、黑色的窗、五彩缤纷的檐,带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在阳光下仿佛散发着圣光,吸引着心灵,呼唤着灵魂。 当太阳完全沉下去,天空中依然还有余光,那寺庙的剪影,是暗红色的,像天堂的幻影,或是遥远的梦境,苍茫悠远,厚重而又深邃。望着寺庙的剪影,心头的浮躁渐渐平复,血液中的欲望慢慢沉寂,剩下来的,只有神圣与庄严。钟声悠悠传来,倦鸟纷纷归巢,我坐在剪影的对面,静静地去感受、去聆听、去发现,久久不愿离去…… 去西藏次数多了,我才知道藏传佛教有“红、花、白、黄”四大支派,才发现如果不知道这些颜色的秘密,就不会明白今天的西藏为什么会有如此独特的魅力,会如此吸引我的心神。 在现实世界里,颜色是人们对光的感知。在佛学世界里,“色”却是人们对世界最直观的认识,是世间万物存在的总称,和“受、想、行、识”一起构成了“五蕴”,所以才会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说法。 “宁玛派”是红教,“萨迦派”是花教,“噶举派”是白教,“格鲁派”是黄教,颜色在藏地佛法的修行中,是如此的重要,竟然成了区别各大教派的标志。 二、“红”“花”的缘起萨迦寺 在西藏最浓烈的颜色,莫过于红色,它是寺墙的颜色、僧袍的颜色、经幡的颜色,它象征着火焰、光明和希望,也象征着藏传佛教一个承前启后的教派,那就是宁玛派。 萨迦寺的外墙绘有象征文殊、观世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道不同颜色,“三色成花”,这成为了萨迦派寺庙的独特标志,因此萨迦派又称“花教”。 八思巴最大的功绩,是带领西藏正式进入了中华版图,他最有名的事迹,是一场非常有名的佛道辩论。 2024/01/19 发表想法 在西藏
最浓烈的颜色
莫过于
红色
它是寺墙的颜色
僧袍的颜色
经幡的颜色
它象征着火焰
光明和希望
传说,听闻白海螺之声,生者可解脱轮回,死者可转生善趣,不过只在佛教吉日才由高僧吹奏,此次我却是无缘听闻了。 如果让你重新活过,会有改变吗?答案肯定是,不会!因为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你都是思虑再三,选出最好的、最对的。既然如此,再来一遍,你肯定还会如此选择,一次一次选择下来,怎么可能会有变化?大势所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可悲之处! 书中说:人在自然中会把自己也当成大地、山川、河流、森林、木屋、雪花、石头、蒸汽、水滴的一个组成部分,仿佛是一种悟道和修行。 三、白色的转世轮回丹萨梯寺 藏语中,“帕”是指无生法身,“竹”是指舟船,“帕竹噶举”的意思是可以将思想从众生苦海中解救出来的派系。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传说有缘的人站在拉姆拉错岸边,可以从湖水幻化的影像中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众人同观,所见各异,不过前提是要有缘分。我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缘人。
拉姆拉错就像摊开的掌心天光云影倒映湖面就像掌心里的纹线不断变幻仿佛昭示着某种命运或结局 平时的生活,我们总是太忙,忙得甚至已经忘记了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自己。拉姆拉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初心。也许那只鹰,真的是我的前世来生。 四、那顶黄色的僧帽 人世间,最无情、也最纠结的,是明明上苍给了我们栖身的角落,心却无处安放。众生万相,情怀不同,人生际遇不同,心神向往的地方也不同,如此繁多的选择,反而成了我们痛苦的根源。 我所努力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们总是从这个热闹的舞场转至那个寂寞的戏台,无论是高官厚禄,还是孤苦终老,演来演去,无非一个你,无非一个我。在湛湛的光阴下,闲聊几句阴晴圆缺的话,慢品一盏浓淡冷暖的茶,最后发现终是一切成空吧。 站在殿口环顾四周,我有点明白为何当初宗喀巴大师会选址于此了。这的确是块风水宝地,远看就像一朵怒放的莲花,四周群山环抱,就如次第绽放的朵朵花瓣,广袤的原野像是花瓣间的芯蕊莲座,既有群山的幽静,也不乏原野的广阔。 2024/01/19 发表想法 在西藏的清晨
醒来
听见
落雪的声音
像一只
不知颜色的鸟
在自由地歌唱
时间缓缓滑过,空气清冷无比。我半倚在床头,随手翻开一本闲书,淡黄的灯光洒下,心境如止水。 一个人在世上忙忙碌碌,其实真的不知道在寻找什么。好像这生命不是自己的,总是为他人而活,什么时候才能为自己而活? 我们的脚步不停地加快,奔跑的速度超越了灵魂前进的速度,直至迷失方向。可是如果有一天,灵魂的速度超越了身体,又会怎么样呢?是不是身体就会受到时空的限制,不得自由。迷失方向和不得自由,是不是都是痛苦? 2024/01/19 发表想法 如果当时 离开都市 去洗礼心灵 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呢 原文:在最为痛苦、彷徨、无依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来到西藏,静静地待了一周,每日只是在各处闲逛,看人们带着烟火气息的生活,看人们脸上淡定的表情、纯净的眼神,看人们一圈圈绕着八廓街转经,看信众们一次又一次地磕着长头,渐渐地,我的心也平淡安定下来。 藏传佛教里有很多高僧大德都让人敬仰,像莲花生、宗喀巴、米拉日巴等,而我最佩服的,却是仓央嘉措。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遇见 旅行,每去一处,何尝不也是“每一次”,也是“第一次”。如同人生。即使你重复去一个地方,见到的风景和人,也不会一样。 我的人生最爱,简单归纳为三件事:看书、旅行、睡懒觉。 2024/01/19 发表想法 旅行的资本或许没有很多,所以我选择了读书,喜欢读各种书,跟我的歌单一样,什么曲风都有,因为我是立体的人,有千奇百怪的想法,想停下又在路上…… 原文: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读书或者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被我奉为圭臬。若可在旅行途中,看最美风景,读一本好书,天天睡懒觉,夫复何求? 2024/01/19 发表想法 不认同作者的这个说法。如果我没有钱,怎么支撑我旅行的开支?不攒够钱出去玩,机票买不起,车票买不起,住宿住不起,又如何迈出那一步?游玩结束之后,不继续赚钱,我又该何去何从?当然,只是在家附近的公园也算是一次和大自然的亲近,也能算是一次旅行的话,那就没什么可说的。 原文:大多数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平时忙着攒钱,攒够了钱就去旅行,然后在一片嘈杂声中,在拥挤的人群中花完了时间和金钱,再回到自己无比鄙视的工作岗位上继续攒钱,以便开始下一次的“旅行”。其实,这不是旅行。 如果生活羁绊了你的身体,别让它也羁绊你的心。所以,一张机票,一台单反,一个背包,一本书,几首藏歌,就可以开始一个人的藏地之旅。 有时候突然不想工作了,或者疲惫了,就会想去西藏。去西藏,不是为了看雪山圣湖、看金顶红墙,只是为了晒晒太阳,呼吸一下那里的酥油香。 我只是想说,西藏那么美,我带你去看看。 2024/01/19 发表想法 责任的枷锁…… 原文:没有责任的时候,旅行是如此的轻松,如此让人沉迷。 二、平静的时光缓缓流淌拉萨 只是每次离开拉萨,回到北京最不习惯的,就是时间的紧迫感,每天早晚在无边的车海中,总是觉得恍如隔世,就像一场美梦遽然惊醒。 每次去拉萨,我都是住在北京东路附近的青旅。 我最常去的有两家。一家是在布达拉宫广场旁边,坐在靠窗的位置可以看到布达拉宫的全景。 另一处是仓姑寺甜茶馆,开在仓姑寺附近。 我经常一个人去那里,有时也会和朋友一起去,有时候聊天聊到语尽了,便坐在那里静静地发呆,想自己所念之人,想自己所虑之事,思绪信马由缰,让身心完全放松,充分地休息,那种慵懒的氛围,令时间凝固。即使是冷冷的心,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变得暖暖的。 其实拉萨最有名的甜茶馆,是光明港琼甜茶馆,就在丹杰林路上,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大昭寺广场的主入口。 北京东路上有几家书店,一家是“古修那”,另外两家是“天堂时光”,都是连锁书店,也都以主打旅游书籍为主。区别是“天堂时光”书店里旅游纪念品比较多,这也是我去得最多的书店,只要路过都会进去转一圈,哪怕是闻闻书香也好。 三、雪山桃花芳菲尽林芝 雪山桃花芳菲尽林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只见从谷口一直延伸到四面小山上,千万棵桃树开得无比灿烂,姹紫嫣红,红波绿浪,一层层铺染上去,翻涌直至山巅。澄净天空的蓝、皑皑雪峰的白和千树万树的粉,在阳光的折射下相互辉映,整个色彩如水彩画般透明、虚幻不实。 我从没见过桃花可以开得如此狂野任性,轰轰烈烈,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凝于这一刻,淋漓尽致地怒放出来。云岫相连,雪峰巍峨,花容缤纷,小河蜿蜒,绯红花瓣随风飘进水中。 第二处赏花之处,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我沿江漫步而上,两岸古老的野桃树团团簇簇的开着花,微风拂过落英缤纷,便下起一场绚烂的粉雨。走到桃花深处,一所所质朴的小木屋出现在眼前。 第三处美景,是波密河谷。 山林间云雾氤氲,如丝如带,桃花就像那丝带上的一抹艳色,更像一幅明清水墨淡彩,山峦迭秀,烟水蒸腾。 那夜月色如水,湖面幽蓝如镜,在明月星光下,竟似将半山的桃花也能倒映出来,一阵花香浮动,夹杂着缕缕咖啡香气,真是不知天上人间。 另外两处美景,一是嘎拉村,一是秀巴村,都距离八一镇不远。 嘎拉村是多届林芝桃花节的主办地,在尼洋河畔。 秀巴村除了有桃花,最出名的是千年古堡群。古堡是青石砌成,古朴挺拔,野桃树布满古堡周围,百年以上的老桃树枝干遒劲有力,肆意地伸展开去。远处雪山皑皑,近处绿草茵茵,在桃花映衬下,古碉楼彷佛也穿越了时空,从曾经的金戈铁马落入人间。 四、最浪漫的藏地寺庙色拉寺 最浪漫的藏地寺庙色拉寺 “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当年色拉乌孜山脚下,到处都长满了野玫瑰。 安静,是色拉寺给人最强烈的感受。 诵经声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清远呢喃,宛如天音缭绕在大殿内。僧人们随着诵经的节奏,左右摇晃着身体齐声唱和。闭目聆听,如在莲花净地,无思无念,一切尘世之声都已嘎然消失。 藏族人喜欢格桑花,很多藏族女孩都起名“格桑梅朵”,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据说,这是一种生长在高原上的花,杆细瓣小,看着弱不禁风,可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坚韧顽强得令人赞叹。 五、最美圣湖的前世今生纳木错 2024/01/20 发表想法 当熙攘的旅人
如潮水般退去
纳木错
恢复了昔日的
空旷寂寥
念青唐古拉山
依偎着深邃的湖泊
水波不兴
正如此刻的心绪一般
平静
简易房已经连成了一大片,有餐厅,有旅馆,有商店,还有一个足疗室,围成一个凹字型,中间的空地更为脏乱,看得我一片恶寒。 深夜的星空更是繁密似锦,整个天空都被铺满,那些星星似乎更近更清晰,伸手就可以摘下来一般。 千百年来,无数藏民来到纳木错,不是为游览,而是为转经。羊年转湖,马年转山,是佛的旨意。转湖就是转纳木错,如果能绕湖而行,便能得到渊博的知识和无量功德,收获正果。 空中飘扬的每一条经幡都代表着一种慈悲,无数风马寄托着无数愿望,但愿这些愿望都能成真。 六、站在最高的地方看世界珠穆朗玛峰 活着就是旅行 也许真的不用在意这段旅行是不是能够爬到世界之巅 只要心到了那里就已足够 哪怕最后变成一座永远向上指引的路标 在西藏旅游,其实大家彼此之间很自由,愿意交流就交流,不愿意也不会有人打扰你。 想到自己突然跑到西藏,居然真的到了珠峰脚下,好像有些梦幻。想到远方的父母朋友,想到工作中的不顺利,好像这几天淡忘的一切,一下子又浮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现实和虚幻就这样融合纠缠在了一起。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希望自己能留下印记。有些人会留下子嗣,有些人会留下思想,有些人会留下作品,如果这一刻我真的死在这里,可能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没有人知道我来过这里,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会被这个世界所遗忘。我是不是应该留下些什么呢? 其实登珠峰,这里只是后勤补给站,再往前还有前进营地、第一营地、第二营地、第三营地、突击营地,最终才能到达峰顶。只是一般人最高也就是到达五千二百米的大本营,再往上就需要专业训练三年和至少登顶过一座六千米的雪山。 我身子开始摇晃起来,头疼欲裂,金星直冒,我又开始后悔,真的要受这份罪吗?我想证明什么?难道真的站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就会有什么改变吗? 远处的绒布冰川是一个冰雪世界,举目所及一片洁白,到处是奇异的冰塔林、冰蚀湖、冰斗,高低错落,突兀而立,有的像参天大树,有的像古刹钟楼,有的像奇珍异兽。数不清的冰桥、冰柱、冰桌、冰椅、冰锥组合在一起,搭建起一座奇幻的冰雪城堡,阳光经冰晶折射,变幻不定,仿佛游走在虚幻和现实之间。 生命的精彩,也许就在于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下一步会在哪里,就像我从未想到过有一天自己会真的站在珠峰脚下,这么近地仰望它、膜拜它。 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只有一步步走下去才会变得坚强。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