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存之战-碎碎念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兴趣、爱好、举止、教养之类不能换算为货币价值的,但代表某种社会阶层的指标。简言之,文化资本就是一种非经济的地位象征。比方说,婚宴上媒人喜气洋洋地宣布:“新娘是名门女子大学英语文学系毕业的才女!这种话起的就是文化资本的作用。 虽然文化资本很难转化为经济资本(爱好和教养很难转化为金钱),但如果愿意的话,经济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花钱培养爱好和教养)。因此,既然文化资本也是经济资本的一个指标,那么可以说,男人选择拥有文化资本的女儿,其实就是选择了有钱的老丈人。毋庸置疑,比起那些催着女儿考资格证的父亲,在看似无用的教养方面培养女儿的父亲显然更有经济实力。对于男性而言婚姻同样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家庭战略之一。 引自 女儿的学校 119 随处可见,一些赔钱的爱好为了钓金龟婿?
业。 在女子短大、大学入学率上升之初,女生们选择的专业主要是虚学”而非“实学”:比如文学、艺术、教养学'之类也就是说,不论女生怎样全力以赴,力图进人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她们最终总会集中进人那些没办法收回成本的专业。 在女子短大、大学入学率上升之初,女生们选择的专业主要是虚学”而非“实学”:比如文学、艺术、教养学'之类与就业没什么直接关联的专业。也就是说,进入一个不能期待收回成本的专业学习,既是女生本人的选择,也得到了她父母的同意。 从数据上看,其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女生的主要领域都集中在人文学科,即文学、语言、艺术和教养学等专业(见图5-2)。相反,男生专注于理工类专业,即使进人文科,也会选择法律和经济专业。其结果就是,虽然大学实行男女同校,女生占据了文学部,而理工科的男生毕业之前根本没机会和女生邂逅,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另外,虽然男生的专业与毕业后的职业道路直接挂钩,但女学生似乎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专业,并不考虑自己的职业道路。这样一来,女生们临到毕业才慌慌张张地找工作,自然是来不及。而且,女生人学之初就没有找工作的觉悟,那么她们就业上受到歧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就在团块世代的就业季被石油危机直接冲击的时候,不论男女,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学部学生收到企业的招聘广告,但理工科那边,招聘广告却堆积如山。这说明就业市场的歧视不只是性别歧视,还有专业歧视。专业歧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毕业季,理工科学生天天睡在实验室,过着艰苦的学术生活;而文学部的学生要么搞社团,要么出去打工,好不快活。似乎在这种气氛之下,对文学部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就变成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引自 专业的性别隔离 117 其实文科都不好就业,但是文科女比文科男更不好就业。没办法,谁让大部分文科这么水呢(没有说其他学科不水的意思)。
据说中国目前的“新娘荒”已经极为严重。为了弥补缺口,跨国婚姻常有耳闻据说中国目前的“新娘荒”已经极为严重。为了弥补缺口,跨国婚姻常有耳闻 引自 女儿偏好之谜 125 是这样的,尤其是浙江南部、福建、广东潮汕地区吧。
英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多尔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学历通货膨胀“”。他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得越晚,学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英国社会学家罗纳德·多尔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学历通货膨胀“”。他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得越晚,学历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国的高校入学率超过90%。其中不乏学术能力跟不上大学教育的学生。即便如此,韩国人对高等教育的热情也丝毫没有消退,这是因为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就绝对无法回头了:大学毕业已经是“成为人”的初始条件了。在这一点上,日本与韩国十分相似。这简直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并且,日韩两国那此被迫参加教育竞争的孩子才是最大的牺牲品。 引自 教育的成本和收益 112 学历通货膨胀,我小时候那个年代硕士能去大学当老师,现在这个年代硕士能干啥,我也不知道。博士也越来越多咯。
多少个企业间兜兜转转,却一无所获的躁心情。 那是在就业冰河期。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衰退开始,应届生就业市场首当其冲:录用率显著下降,其中性别面试官不顾性别歧的黄牌警告,竟然堂堂正正询问女生是不是自宅通勤,还试探其结婚生育意向;男生哪怕成绩可能更差,却能接二连三地拿到录用知...... 还有自己在不知多少个企业间兜兜转转,却一无所获的躁心情。 那是在就业冰河期。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衰退开始,应届生就业市场首当其冲:录用率显著下降,其中性别差距拉得更大尽管《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已经颁布,但正是从这一时期经验来看,这部法律并没有在经济衰退期保护女性的就业权益。虽然法律已经明文规定,招聘、录用过程中严禁性别歧视(1997年修订前仅仅是企业的“努力义务”),但从录用比例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招聘企业对女性的歧视是半公开的。在前文提到的早大女生编写的《我们的应聘手册》中,登载了招聘过程中的歧视女性案例其中出现了企业真实名称。在没有处罚规定的《均等法》之下劳动省(当时)本应公布违规企业的真实名称,但这一许诺从未兑现。 即使如此,我认为,这些男生女生依然会坚持对“努力总会有回报”的“公平竞争”的信仰,依然会把“优胜劣汰”的结果内化。这就是《均等法》最大的效果一-负面效果。在现实中的歧视并没有消失的社会,单纯地相信形式的平等,胜也好,败也罢,都把原因完全归于自己:胜则鄙视败者,败则妄自菲薄·....·这就是《均等法》带来的效果吗?我实在觉得一片淡。 引自 心理健康问题增加 144 所以,有些时候不要过于内耗,在性别家庭背景什么都同等情况下,可以反思自己;但如果性别劣势已经在了,能力再强有时候都没法弥补,那就不要内耗啦,要知道这一切都不只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system就像一个穹顶,之下无人能逃!
得到手握正规就业既得利益的工会的赞成。把非正规劳动者当成用完就扔的一次性耗材。并且,这个阴谋还得到手握正规就业既得利益的工会的赞成。 引自 雇佣崩溃的风险 168 在考试战争中过关斩将的“赢家”女生,在考试战争中过关斩将的“赢家”女生,在考试战争中过关斩将的“赢家”女生,在考试战争中过关斩将的“赢家”女生,在考试战争中过关斩将的“赢家”女生,往往早已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刻地内化了。在这种已经渗人骨髓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这些女生一味地自责、自伤。每每看到这些年轻的女性因自己的缺点而自我谴责、自我孤立,看着她们刻意远离他人,自己摧残自己的身心,心中便升起毫无希望的暗淡之感 倘若自己的处境真的是“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结果,那么即使对自己的境遇不满,也完全无法归咎他人。这样一来,女性就不能发现和谴责自己外部的敌人。这是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处境。女性也无法面对共同的敌人而结成统一战线。看到她们被分裂、被孤立,我不由得怀念起过去那段女性一致对外、痛骂父权社会的激情岁月。 引自 女性的分裂与对立 217 正式员工的长时间劳动正在强化。即使是在“抢椅子游戏”中过关斩将,夺得了日益减少的正规就业席位的赢家,也不得不在入职后接受资方无休“黑心企业”'的悲剧在等待着他们。正式员工的长时间劳动正在强化。即使是在“抢椅子游戏”中过关斩将,夺得了日益减少的正规就业席位的赢家,也不得不在入职后接受资方无休“黑心企业”'的悲剧在等待着他们。 引自 制度的变革 291 加班吧,加班吧,快来当年做马,黑心企业是这样的!
景气时,私营企业待遇更好,本来就有很多优秀人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优秀人才都跑去考公务员了。这是因为,经济景气时,私营企业待遇更好,本来就有很多优秀人才趋之若鹜;相反,经济一目下行,私营企业招聘收紧,变得更加难进。经济衰退时,求职者不分男女,都会去考公,而且优秀的女性还会遭受私营企业的招聘歧视,更是被挤对得去考公务员。至于为什么大家都报市一级的公务员考试,大概是因为调岗的地域范围比较小吧。而比较报名者和录用者的性别比例时,我们会发现,市一级和县、町、村级之间的性别比例存在某种反转,似乎可以看作市级公务员招聘相对公平的证据。反过来说,这些数据也能够证明,县级和町、村级公务员招聘存在偏向男性的潜规则,还有人找关系、走后门。因为不受经济波动影响、工作稳定,公务员称得上是地方上惹人羡慕的“特权”职业。 引自 “新时代的‘日式经营’” 061 汗流浃背了。上世纪的日本是这个样子哇,历史重演。
7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