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对作者的误解
这本书整体感觉还好,但有些细节处,读来会有一些磕顿。文先生对日本文化从注解来看,研究颇深入,但有些感觉注得太过。
另外,排版校对比较粗心,可能排字工对于手写字认不准,而取形似。如“隅田川”曾排为“偶田川”,“大路”排为“大略”。当然,这些都是在注释中,不影响正文。
目前在《汤岛之恋》中看到一处,应该是文先生没有理解作者的潜在意思,而在注解中说是作者的误解。
蝶吉的母亲兼有故乡京都的绝世姿色和江户的犟脾气。艺名阿小,不论在仲之町还是葭町,都是红得发紫的歌妓。她年仅三十三,今年是她最后的大厄年①。当天傍晚留遗嘱说,要嫁给自己所看中的男人,便溘然长逝,丢下蝶吉独自在日本这茫茫人世间——而且又是在妓馆里——挣扎。 引自 汤岛之恋 如上文标的①处,对“最后的大厄年”注释为:
① 当时的人相信,女子十九岁、三十三岁、三十七岁是厄年,这里说“最后的”,恐系作者的误解。 引自 汤岛之恋 无论厄年有多少,作者怎会不如译者清楚,不知道三十三岁之后还有三十七岁也是厄年呢?译者岂能以己度人,强解作者是误解呢?此处恐怕是文先生理解错了。
作者之所以说是“最后的厄年”,是指蝶吉的母亲今年三十三岁,正逢厄年;而她却命不久矣,就是等不到下一个厄年,所以才成为“最后的”。
140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