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苏轼《贾谊论》
苏轼一生有两次在杭州任职,熙宁年间是任通判,元祐年 间是任知州。这一州之长,汉代叫“太守”,唐代叫“刺史”,内容餐 宋代叫“知某州事”,简称“知州”,明代以后把州改称府, 就叫“知府”了,现在我们叫市长,但日本还叫“知事”,“东轼一 塑主 京都知事”“大阪府知事”之类,延续了宋代的叫法。通判是密, 从宋朝开始为防止知州独揽一方大权而设立的官位,它的品衔灵世 的生 比知州低,但以联合签署公文的形式,对知州起到监督作用,书 所以也称为“监州”。苏轼先后担任杭州的通判和知州,都不 是贬官,他的官僚级别不贬,只是离朝“外任”。不过在杭州 通判之前,他已经做过一任凤翔府签判,所以如果没有被谢景 温弹劾的事,他已经有了做知州的资格,做通判的待遇不算 优厚。 引自 六、苏轼《贾谊论》 这一州之长,汉代叫“太守”,唐代叫“刺史”,宋代叫“知某州事”,简称“知州”,明代以后把州改称府,就叫“知府”了,现在我们叫市长,但日本还叫“知事”,
取消诗赋而改考根据 “三经新义”来做的“经义”文,实际就是从唐代“文学取士”到明代 “八股取士”之间的一个折,“八股文”就是“经义”的俗称,只不过后来根据的不是王安石的“三经新义”,而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但根经典的某种标准解释来写一篇论文的方式,却是完全一致。个转折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很大,比如《红楼梦》中的贾玉,因为不求上进而被父亲责打一顿,其实他的诗赋水平比政欣赏的那些清客要高得多,若生在唐代,他就是个很上进的青年,但生在清代,一个迷恋诗歌艺术而不肯去读《四书集注》的人便被认为不求上进。类似的情况其实在王安石改革举的当时,就发生在秦观的身上!他的诗赋不但被苏轼视同珍宝,连王安石也是称许有加的,但以他那样的才华,也只能落第。为了秦观的前途,苏轼只好背叛自己的思想,劝他对经新义”也下点功夫,以利再考。秦观后来考上了,但跟他情况相似的陈师道,则因为不肯认同“三经新义”,从此不再赴考,终身无科名。你有标准解释,我就退出科举,那个时代有不少这样的人。 引自 二、从熙宁到元丰 陈师道 好样的
82人阅读
带毒的青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二、“磨牛”与“黄犊”
不过,朝廷的这一番折腾,也带来一个奇妙的结果,贬谪“元祐党人”的政策使岭海之间充满了逐...
-
六、苏轼《贾谊论》
-
二、从熙宁到元丰
元丰二年(1079),宋神宗找到了一个愿意坚定地执行“新法”的大臣蔡确,将他从御史台的长官...
-
三、“乌台诗案”的记录
与历史上其他案件不同,“乌台诗案”的内容是拷问苏轼作品(主要是诗歌)中的讥讽含义,这就...
> 查看全部1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