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一节笔记
《爱的艺术》第二章是爱情的理论,其第一节是说,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大概讲的都是人为了逃避孤寂感带来的恐惧,会做什么,还有爱——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能够排除掉它。为此,人需要爱,需要去“给”。除了“给”之外,成熟的爱还会出现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这些特性。
人生来孤独
作者认为,人曾经能够达到与自然一切和谐的状态,但现在不行了,人从那脱离出来了,只能不断往前走
人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一无所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
作者还认为,人是天生孤寂的,人身不由己,必然死亡,面对社会和自然是无力的。而这孤寂的感觉成为了人一切恐惧的来源。如果人不用什么方式和别人或世界联系在一起,他就会发疯。
·所有时代的人类,都在面临这个问题: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三种方式
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人类选择了三种方式。
前两种是纵欲,分为集体纵欲与个人纵欲。
个人纵欲在现代是被视为羞耻的,包括酒精毒品性爱,它实在是不持久,只会让人跌落到下一个孤独感中。
历史上,人类选择最常用的,和世界/他人联系的方法,是集体纵欲,是那种集体的,得到支持的仪式,它能满足人对集体的需求。但会逐渐回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下一次集体仪式了。
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
接着,作者借题发挥,说起集体纵欲的弊端。
现代人都意识不到这种恐惧,大家都处于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自我意愿”形式。但实际上,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大同小异的。“人人平等”这个概念让人们变得完全一致,而劳动方面,组织规定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只能按照一个模式走。
。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
他们的娱乐方式即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
阅读的书是读书俱乐部选定的;看的电影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天哪,真的一切都完全一样!
就是这样,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这就是集体纵欲带来的危机。
所以,作者提出了个人纵欲与集体纵欲外的第三种联系世界的方式:创造性劳动。艺术家和手工业者的劳动都属此类。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者同他的物质—组成人的周围世界的物质达成一致。
然而,这一点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看到成果的劳动。而在一个职员、一个流水作业线上的工人的现代化工作程序中几乎已经不存在劳动的这种特性。作为工业流水线上的文案策划,我也得说,工作上写的东西,绝对不是能让我感受到与世界合一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作者终于提出了他最终的观点: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达到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同一和适应这一组人达到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总之,人类选择的三个方式都被作者否定了。而他给出的答案是:爱才是统一人的正确方式。
积极的爱——给予的爱
接下来是哲学家特有的露出马脚……啊不对,是纠结定义。我们是把爱情看作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还是指爱情的不成熟形式,也就是人们称为共生有机体的结合呢?作者说他只是把前者看作是爱情,但讨论却要从后者开始。
共生有机体结合,作者举了两个例子:生物上的楷模,就是母亲孕育孩子。他们相互需要。胎儿是母亲的一部分,并从她身上得到他所需要的一切,所以母亲就是他的世界。她抚养和保护胎儿,同时她自己的生活也因胎儿的存在而得到一种升华。在生理性的共生有机体的结合中,两者的身体互不依赖,但在心理上却相互依赖。
第二个例子,共生有机体结合的消极形式是服从—医学名词就是被虐癖(抖m是吧)。有被虐癖的人通过把自己变成他的引导者、启示者、保护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感。保护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不论保护者是人还是神,总之他的威力超越一切。他主宰一切,而自己什么也不是,被虐淫者必须成为其保护者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分享保护者的伟大、威力和安全。被虐淫者从来不作任何决定和进行任何冒险,他从不孤独,但也决不独立。他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诞生。
总的来说,后面这种抖m行为,实际上和我xp的恶堕还蛮像的。彻底放弃自己,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完全屈从于它,然后自己就可以不是完整的人,也就不需要思考,完全依赖于主人,如此安全。
顺带一提,这种抖m行为不只是运用在人上,也可以是东西上。另外还有屈服于命运、疾病、有节奏感的音乐或者屈服于由吸毒和催眠状态引起的极度兴奋等病状……
总之,在所有这些情况下,犯了抖m病的人,失去了他的完整性,把自己成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的工具;从而使他不用对生存的问题作出独立的和自由的回答。
真是美妙的逃避啊,唱弦的追随者,大概都会是这样的人吧。
另一方面,施虐者,抖s也一样,施虐淫者就是通过把另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他吞并他的崇拜者,从而使自己身价百倍。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互相离不开对方。这同样也是一种逃避。施虐与受虐,共同点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行完整性。
我的oc,唱弦与和筑分别响应了这种逃避的人,许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假象。
好了,说了这么多,总算是要回到正题——爱情上了。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首先,作者说爱情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这种积极指的是自己发自内心地,主动地行动。是美德,是对自我的控制。相对的,“消极”的活动,是被外物(哪怕自己不知道),控制,被卷入妒忌、野心和每种形式的贪婪,这些都是被热情和狂热控制的,“消极的”活动。
而爱情是一种行动,是人在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行动,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
也就是说,一句话结论: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换句话说,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对于“给”,一般的定义里充满了误解,大众都误解“给”是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那些没有超越贪婪和利用的人会认为这是损失,重商主义者认为给必须有得否则就是欺骗,还有一些非生产性格的人会觉得给是痛苦的,而他们就要痛苦。
作者批判以上这些人统统都不对,他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
通过“给”,我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下面摘抄的这段可以说是对“给”的最佳表述: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
当然,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就作家而言,那就是我的作品,我的创意,我的思想,我的灵感。我把这些分享给别人,让我自己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富裕,多么慷慨,多么有活力!这就是我的“得”。
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通过“给”,我让别人也成为了“给”的对象。
换句话说,爱情的“给”,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充满爱的能量的人
有能力以“给”作为爱情表现的人,取决于人的性格。而取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性倾向”。
持有这种生产性倾向的人,能够克服他的依赖性、自恋性以及剥削别人的要求。他们需要信赖自己的人性力量,需要达到目的的勇气。如果没有这些,人们就会害怕献出自己,也就害怕去给,害怕去爱。
多么自立且有能量,有力比多的人啊。令人羡慕,但到底要去怎么变成这种人呢?这是作者接下来要说的。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关心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举例来说,无论人说自己如何爱花,但他都不去浇自己的花,丝毫不挂心,那他的爱又算得上什么?在关心方面,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责任心
这其实是和关心联系的。虽然现在的人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
“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
人如果爱别人,会觉得别人的事情不仅与他自己有关,而且也同我有关。我应对其他的人负责就像对自己负责一样。
·尊重
在责任心智商如果爱情没有第三个要素: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
尊重这个词不是带着上下关系的,不是惧怕。
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
尊重别人,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了解
在尊重之下,了解又是最有必要的。
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至于了解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只能自己探索。
但无论如何,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对方。
在这里,作者举了个很贴切的例子。我可以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样我就明白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就是这样,通过了解,我对他的爱有了更深的含义。
但是,在了解这方面,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它与爱还有另一个关系……那就是去知道“人的秘密”,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这是希望同另一个人结合,来逃避孤寂感的需求相符合的。
作为人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一个不可解答的秘密。我们努力认识自己,但再怎么努力都徒劳无功;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与他人始终不是一回事,始终是无法认识到根底去。就这样,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
但就算这样,我们依然保持着愿望,想要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
而要完全掌握人灵魂的秘密,有两条道路。一条自然是爱,另一条,是彻底的掌控。
彻底掌控,指的是拥有掌握对方的全部权力,对,全部。利用这种权力,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他,让他按照我的意志去感受,去思想,把他变成一样东西,变成我的东西,我的财产。
在这方面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施虐淫者的极端作法,施虐淫者要求并能使一个人受苦,他折磨和迫使那个人泄露他的秘密。要求发现人的秘密是恣意暴行和破坏狂的基本动机。
如果说这种抖S的做法离我们很遥远,那另一个例子就离我们很近了。在孩子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条通向知识的捷径:孩子随手拿起一样东西,把它弄坏,以便认识这样东西。譬如他抓到一个蝴蝶,就很残忍地把翅膀折断,他要认识蝴蝶,迫使它交出自己的秘密。
这种无形的残暴,有一个很深的动机,那就是希望认识事物和生命的秘密。
认识(了解)秘密的另一条途径是爱情。爱情是积极深入对方的表现。通过爱,我们与人结合,我希望了解秘密的要求通过结合得到满足。作者认为,只有爱情才能带给我知识,在结合的过程中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所谓“人”是什么。
现代的心理学,一切渊源都来自于这个“认识你自己”。这是我们对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
你看,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迷,别人对我们来说也永远会是一个迷。那么要完全了解“人”,唯一途径就是思想上的认识,而心理学的各种知识,就是实现通过爱达到全面了解人的一个条件。
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对方的真正状态,才能够克服幻想,克服被我的想象歪曲的,他的图像。只有这样,我才能客观地认识一个人,而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
在这里,作者插了一句他有点二极管的想法:我们永远不可能靠智力来了解人和宇宙的秘密,但可以通过爱情去把握它。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局限性。就像神学的逻辑结论是神秘主义,心理学的最终结论就是爱。
说了这么多,爱除了“给”之外,还有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这些特性。这些特性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
成熟的人,也就是那些有能量,有力比多的人,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我什么都会,大家都喜欢我!,以及对此现实不符合感到失望之类的),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
真的好厉害啊,这种人……
克服孤寂感之外的需求:阴性与阳性的结合
这节快到结尾的地方,作者又提到了另一个东西,阴阳结合。除了客服孤寂感这个普遍的、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要求外,还有一个更具有生物性的要求:那就是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作者认为,男女是互相需要的,在男子和女子的爱情中,双方都获得新生。
不过这里他也提到了一个狭隘的观点,就是同性恋爱的变异是达不到两极结合所造成的,因此同性恋爱者永远不会脱离孤独的折磨。同性恋者同不能施爱的异性恋者,都实现不了两极的结合。但我认为,男性身上也有女性成分,女性身上也有男性成分,双方并不是两个极端的,同性恋者依然可以实现两级结合。
之后作者还批判了一下弗洛伊德的一些说法,由于极端父权主义,弗洛伊德当时把性当做是纯粹阳性的。但在这里作者认为两性之间的性吸引力仅仅只有一部分是以消除生理上的压力为动力的(弗洛伊德认为全都是),但主要的动力是两性都有同另一个性别相结合的要求。
然后,作者还说,性欲的性质以及性作用都是既具有阳性也具有阴性。阳性的特点是渗透、指导、积极、守纪律和善于冒险,而阴性则具有接受、保护、求实、忍耐和母性的特
点。当然,不应该忘记这两种性质的标志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只是侧重点不一,有的阳性特点多,有的阴性特点多。
然后作者还举了个蛮有趣的例子,说不成熟的男性就会一直强调自己的男性方面的强劲。如果一个男子的男性从感情角度来看始终保持一个孩子的水平,他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在性生活方面过分强调他的男性特质来平衡这一缺陷。在这方面,戏剧历史上经典的唐·璜就是一个例子。他总要在性方面证明他男子的力量,这恰恰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男性产生怀疑。如果这种男性的衰竭变成极端,那施虐癖——施用武力——就会以一种变态方式取代男性。反过来,如果女性减弱或者变态,就会出现受虐癖。
这个例子倒是解释了不少现代人的行为,暴露狂之类的,还有窥阴癖之类的。
《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一节的部分就是这么多,大概讲的都是人为了逃避孤寂感带来的恐惧,会做什么,还有爱——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能够排除掉它。为此,人需要爱,需要去“给”。除了“给”之外,成熟的爱还会出现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这些特性。
实枝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一节笔记
-
《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二节笔记
《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二节着重讲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是人最初能体验到的爱。 作者在这...
-
《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三节笔记
《爱的艺术》第二章第三节是最长的一节,也是作者觉得最集中的一节。讲的是对各种各样对象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